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阿泪的书架——为了忘却的纪念,5

小说:回忆录回忆录回忆录或者…… 2025-09-01 14:51 5hhhhh 5170 ℃

类型:科幻小说

写这篇很偶然,是因为早晨和某位朋友邮件往来里,他提到了寂静岭2资料片里一个叫做Maria的女人(她其实是因男主人公对于亡妻的怀念而被局限出来的),我没有玩过《寂静岭》系列游戏,没有发言权,但是听他所说有了大体感觉,就对他说有一部叫做《索拉里斯星》的科幻小说,里面的某些情节和这个桥段类似,如果他不讨厌读科幻的话可以去看看。

之后两个多小时他没有回我的邮件,然后他回了,告诉我他已经看完了那本书。

很快。

这可能是我最快得到回应的一次,让我觉得有点不真实。

总之这值得记录一下。

看这部书是源于很久之前看过的一部同名苏联电影,实话实说当时没有完全看懂,也因为这个,才去找了原书来看。

事实证明果然我更喜欢理解文字,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书多过电影再多过电视剧的原因。

书是可以给人想象的,而人想象的力量总是很强大,就如同小说里原生质海洋通过提取人脑的中的精神包囊(我记得是这个说法),然后把那个人心里最阴暗的那部分局限出来(大概是阴暗到自己都觉得耻辱,所以把它丢进潜意识海洋的最深处,恨不得彻底遗忘掉的那些念头)的产物。

这有点像博格特,但是我想博格特变化出来的是心底的恐惧或者厌恶,比如我可能会看到小丑、味道浓郁的韭菜馅饼、或者瘫痪在病床上怎么也死不去的老年版自己。

而索拉里斯星的原生质海洋给人看的则可能更类似许多修仙小说里的“心魔”,这种心魔往往不是恐惧,而是黑暗到连自己都害怕的那些想法。

比如男主角具现出的女主人公海若(我喜欢这个翻译远多过“哈丽”),而实际上代表的是他曾经想要杀死妻子的想法(这点其实很隐晦,故事里的表述是男主角因为一些偶然的错误导致了妻子的自杀,但我不这么看,佛洛依德大概也不会,因为他认为所有的所谓口误,疏漏等等都是潜意识里的巧合。还有我猜莱姆的感觉和我一样。)

这种具现出来的一定是很想做而很不敢做的事情,或者这件事情的客体。

这种东西忽然出现在眼前一定很可怕,所以男主人公第一次的反应是“喷气式离婚”。

索拉里斯星是个高等级生物,这种寻根究底似的模仿大概是星球的交流或者探索本能,并没有多么阴毒的想法,因为人类不配,战术和计谋只是对于同等级或者更高等级的对手才用的。比起星野铁郎遇到的好奇心星球来说索拉里斯高了无数段位,当然这也只是作为人类观察者,用那团包裹在智人颅骨中且只被开发了5%的血肉神经组织在低速低科技水平层面认知的投影而已。

但这也足够让人思考很多事,如果思考透了,能够面对,或许真的会大彻大悟度过心魔。

男主角也没有。

他爱上了这个具现出来的海若,比爱她的本尊多的多,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随着海若的自杀自毁欲望日渐强烈而增强的,在海若的具现体最终自杀的时候,他对她的爱也达到了顶峰。

生命虽尽,爱犹未尽。

死了就可以永远怀念,就好像被易先生作为收入物品栏的记忆球王佳芝。

看,我和佛洛依德,莱姆都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重释然,他的潜意识再说,看,她终究是会自杀的,她就是会毁灭自己,再来一次也一样。

(当然可能有自杀欲望的女人有独特的魅力,那样的话我的魅力值一定爆表)

还有,如果我是这个具现体海若,在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之后,我也一定会想办法自杀。

还好她有她的科学家朋友帮她湮灭掉自己。

而我没有人帮,自己的事情只能自己做。

死亡是最大的哲学,我和具现体海若都是哲学家,本尊海若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不知道。

PS:我不知道原生质海洋会给我具现出什么来,因为我那些最黑暗的东西可能也被我扔到了潜意识峡谷里。盲猜一下:小时候父母吵架后睡着时的煤气灶?在妈妈子宫里玩绳子的小女孩?还是别的?

算了,不重要了。

2025.1.9

46.心理罪系列

作者:雷米

类型:侦探悬疑

一直有计划写关于这个系列的点评,今天应该有这个契机了。

因为一篇委托的缘故,我需要尽量多地收集关于剥人皮这件事的资料,因此想到了蓝玉,想到了红樱桃,想到了艾德·盖恩,然后想到了辛婷婷。

心血来潮,就写吧。

这是我生命第二阶段读的书,和小时候读的福尔摩斯或者阿加莎不一样,雷米的书其实偏向于犯罪心理而不是破案。

方木其实在大多数书里都只是在追寻着罪犯的足迹,直到最后才破案。

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也成为了犯罪者犯罪的引线,比如吴晗,孙普,以及孙普之后的魏薇(江亚)。

所以我觉得雷米其实善于写的是恶而不是善。

不管是犯罪者的犯罪行为,还是他们的犯罪心理,另外,他写人的阴暗面和痛苦远比写人的光明和温柔来得真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

凝望深渊者,深渊也在凝望你。

人心如渊,我的深渊里也住着恶魔。在几部书里,《画像》和《教化场》无疑是很血腥的,杀人的方法往往酷烈,残忍而有强烈的仪式感,对于身为冰文作者的我,且对死亡有着强烈执念的我来说,很多杀戮和死亡的画面是会引起我的一些兴奋感觉的。

有一段时间我和不少性工作者是朋友,确切的说是同事,我们平常有时也会边抽烟边聊这些刺激的东西,主要是因为自己就不受法律保护,而且大多对生活也不抱太大希望,曾经有姐妹在KTV出台时被杀,导致店里一度都禁止出台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也聊起过天上人间的梁海玲。

人在那些时候总会有些猎奇的想法,那些变态杀人狂也是,某些被杀者也是。

我曾想如果我是某个被杀对象的话可能也会有小小的兴奋感,有一点但不多,因为我还是想自己来。

那些过于血腥的不在这里多说了,毕竟除了这些血腥的杀人(有些类似于snuff)的场面外,可以回忆的东西还有很多。

故事里把方木从学生写到怪大叔,历程很长也很曲折,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不同点,我还是更喜欢《第七个读者》里学生时代的他,当然那只是回忆里的印象。之后,他始终深陷于那场大火的PTSD中,报复式地追寻各种凶手,调查各种罪案。

我很喜欢他被邓琳玥发现看猎奇漫画(罪案资料)时的窘态。

每个人都会舔舐自己的心里的伤口,让它结出各种丑陋的痂,然后再把它们血淋淋地剥下来,看到下面带血的嫩肉,如此循环往复,直到那些疤痕、伤痛和增生物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

方木也是,但我更喜欢偶尔露出的原本普通人的样子。

当然,和许多男作者的书一样,感情线仍然是我不喜欢的,虽然雷米已经很努力。

廖亚凡很可怜,米楠也是,两个人都被方木温柔以待过,但也都被这男人不小不小的PUA了太久。

左右两端,犹豫不决,说爱这么难?说不爱也这么难?

很多男人都是这样,到分手的最后一刻脸上还是对你好的,真的不如一刀两段来得干脆。好在我看透得早,有性无爱的日子过多了就洒脱,床上话也不当真。

扯远了,哪怕米楠到了《宽恕之城》里酒后吐真言,也到底意难平。

我很心疼这姑娘。

故事里的陈希是干净的,那是方木的初恋,连死也是干干净净的。

这是陈希想象里自己被杀的方式,也是我觉得很适合陈希的方式。

还有,这也是她最喜欢的方式,她是斩首控,写了太多太多关于斩首的故事,我也把《第七个读者》推荐给她了,当然她说看到一半就知道了凶手是谁。

没办法,她是才女,是大作家,眼光比我厉害得多。

另一个让我触动的是小时候就作为心理实验对象,因此被性侵害过并且对于气味留下了很大心理阴影的沈湘,那个总觉得自己身上有味道,每次洗澡都要几个小时的女孩。

她很可怜,最后她割腕死去,用血洗清了自己。

她的男朋友罗家海同样很可怜,两个人都是犯罪者,但也都是天涯沦落人。

不过我有点羡慕沈湘,能有这样一个人在不完全了解她心里的苦的时候就包容她。

这点她比我幸福。

我曾经也幻想过在爱人身边自杀死去,但一者后来知道这种事情很不负责,二者知道自己没有爱人。

所以,哪怕Live together,也要Die alone。

当然我是Live alone die alone。

这部书让我了解到不少心理学知识,特别是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当然我不会把小说当教材,但起码我知道有哪些东西可以深入了解。

但其中心理学知识最少的一部,甚至是悬疑侦探味道最淡的一部《暗河》却是令我更震撼的,因为比起别的书,这个故事里的黑暗更现实也更真实,因此里面的一些事情就更压抑,比如老邢(说起来我总是会把邢志森的名字和邢育森搞混,可能是潜意识里我希望老邢可以开心一点点),一些人转变得就更绝望,比如肖望(那个番外写得很好),而一些牺牲也才更酷烈,比如丁树成,当然还有郑霖小海和阿展。

方木能在城市之光里那样决绝的自我牺牲,应该和他们三个分不开。

PS:雷米后来的新作《人鱼》和《宽恕之城》其实也是方木宇宙的续作,雷米在里面平和了不少也宽容了不少,只是这种平和和宽容似乎不被读者喜欢,我在看到读者对于宽恕之城的一些评论的时候其实有点害怕,感觉城市之光的场景重现,网络上大家群情激奋,已经在对那个校长女儿宣判死刑了。

时代变得越来越可怕,我还是早点离开尽力提高自己的熵值为好。

2025.1.10

47.齐马蓝

作者:阿拉斯泰尔·雷诺兹(英)

类型:科幻小说

我还没看过爱死机,但我读过齐马蓝并且很喜欢。

其实阿拉斯泰尔的那个集子里的其他小说也不错,比如写梅林系列的那个三部曲(特别是《明拉的花》),还有那部关于平行世界的《从信号到噪音》,以及《伊诺拉》。

但我今天不会讨论那些,因为《齐马蓝》的主题是纯粹的,因此掺杂别的评论是对于这个故事的不尊重。

而我作为读者,一向把对于作者的尊重看得很重要,比如不会直接跳到故事的结尾,而是会一页页地读到最后,虽然我的评价不一定好,甚至有时候很刻薄。

齐马蓝是的纯粹的,当我读到齐马对那个女记者说起那个扫游泳池的机器人时我就第一时间知道他要做什么了。

那个时候我的意识里那种对于死亡,自毁之类的情结几乎是瞬间被触动,然后,我高潮了。

当然,他没有真正物理意义上死去,而是回到他的最初状态,永远在那个蓝色的泳池里曳尾于涂,同时把这作为艺术大师齐马最后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

但是,艺术大师齐马死去了,自我拆解,反向升级,一点点还原到最低版本,为了他想追求的东西毫无眷恋地死去了。

在那个时候我想起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诸多行为艺术,比如节奏0.我相信在她做那些的时候,她有死的觉悟。

说实话我没有觉得震撼,我被触动是因为强烈的共鸣。

作者创造了自己的作品,而最后回归到自己的作品里面去则是最好的归宿。

我曾经写过一篇奇幻故事叫做《偃师》,里面的那个人偶师最后把自己也变成了她倾尽心血所做的所有人偶中的一个(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想到赤砂之蝎,但其实不一样)。

而我就是那个人偶师,我的归宿也必然是与我所写的故事同化,然后与那些故事,以及那些故事里的人物一起被人忘记,彻底死去。

齐马在这么做,偃师茕在这么做,我也会这么做。

当然在那之前我会做好准备,写下回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记住我,就如同齐马也在那之前为那个游泳池做了充分的技术保障希望他可以保持那种清洗池子的状态尽量久。

而我不怕肉体死亡,但是害怕被遗忘,因为被遗忘了就真正死了。

我怕这种死亡,所以我会在看寻梦环游记之后一直埋头哭泣到散场之后很久。

PS:另一个引起我关注的点是齐马对于忘记和误解的看法,可能就是因为忘记和误解,才让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倒是让我释然很多的事。

很好。

2025.1.11

48.白夜行

作者:东野圭吾(日)

类型:侦探悬疑

这是东野圭吾目前所有作品里我最喜欢的。

想来很多人都读过,所以没有必要在这里回顾剧情了。

这部书我读过两遍,每次都被深深震撼。

雪穗始终是在“攫取”的,她看似逐步拥有了一切,但是对她所拥有的都不珍惜,那些都只是满足她欲望的过程,如果用六道轮回来比喻,雪穗是类似“饿鬼”的存在,她享受的只是抢夺吞噬的过程,而任何她所拥有的都没办法给她带来片刻的幸福,她的眼睛里有的,只是那些原本不属于她的东西。

除了亮司。

而亮司相反,他始终是在补偿雪穗,一直一直都是,他一直在帮雪穗实现愿望,直到死为止,他已经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了。

亮司是个对自己很残酷的人,他虽然总是可以勃起,但是却几乎不能达到高潮而射精,大概除了和雪穗。

而雪穗对自己也是,我相信她是个没有性高潮的女人(当然她会装出来),大概除了和亮司。

他们两个都永远不会快乐,他们的灵魂都不完整,因此只能这样相互共生下去,就像我书柜上那本《白夜行》的封面,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手拉手地走着。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亮司的灵魂逐渐补完了,直到最后死的时候他完整了,而雪穗的灵魂则一点点被蚕食,到亮司死的时候,她的灵魂已经没有了。

这是注定的事。

在知道亮司死的时候,雪穗那张没有表情的转过去的脸,恰恰是她唯一一次失控的表现。

在那个刹那她把生命里最后一点善意用完了,所以至于没有亮司以后的雪穗怎么样,我不关心,因为雪穗已经只剩下空壳子。但我知道她还会活下去,哪怕是为了亮司她也会,但是她已经再也看不到阳光了。

有的时候活着未必是好结局,而死了也未必是坏结局。

在我的故事里,我喜欢的角色都会得到满意的死亡,只有恶人会生不如死的受折磨。

我的作品《冰雪女王》在一定程度上受了《白夜行》的影响,虽然两个故事并不一样。

PS:如果说在这个故事里我想要成为谁,你们一定猜不到。

花冈夕子。

被干死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死后在阴道里被亮司那样的男人注入精液就更是。

2025.1.12

49.绿野仙踪

作者:李百川

类型:神魔小说

《绿野仙踪》不是OZ国历险记。

OZ国历险记的作者是李曼·法兰克·鲍姆,其中被翻译的广为国人所知的翡翠城那卷是第一本《OZ国的魔法师》,1950年由陈伯吹翻译,取了《绿野仙踪》这个名字,这四个字用在这部童话里也很合适,我不知道这是陈先生的灵感所致还是他从前读过李百川的那部小说,总之其实如果按照版权,这四个字应该是属于李百川的。

不过也没所谓,这么多写西游封神题材故事的也没给吴承恩或者许仲琳版权费(陆西星老道或许默默大骂MMP)。

《绿野仙踪》成书于乾隆年间,因为对性事的描写过为直白,在同治七年被丁日昌抄禁毁本(相当于起点不允许写脖子以下,但是李百川确实是从头写到脚了,而且很多地方的确很直白),此后就一直是手抄本。

1986年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也算是乘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东风(那个时候《黑蕾丝系列》这样的外国情色小说已经被翻译出版,《一只绣花鞋》这样的手抄本也出版了,《少女之心》不知道有没有),出现在了各处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当然不起眼。

这是我在初中之前读的书,当时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小说,并从一本明清小说赏析的书里知道了绿野仙踪。那时父母不让我读红楼,怕带坏小姑娘,但他们不知道绿野仙踪是什么书,以为是讲多萝西小狗托托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的故事,见我要就给我买了,浑不见黑色书面上用绿色绣像勾的老道士。

他们也不知道这本书里面的性描写有多直白。

不过当时我也没有完全看懂里面的性事,毕竟还小,虽然不久就自然而然地开始手淫了,但脑子里想的大多是哪吒剔骨割肉自杀这样的画面而不是男女交媾,当时对于男性的生殖器还只是停留在想象里,不像现在闭着眼睛都可以在脑子里3D打印出各种各样的阳具来。

那些是后来才看懂的,而那时已经偷读过《金瓶梅》了。

所以当时我还很纯洁来着。

开始读这部书是觉得里面的神魔情节热闹,但看到后来有点不开心,因为李百川同志几乎是典型的女人祸水论者,冷于冰出家要抛妻弃子,偏偏老婆不支持还把他软禁,后面金不换惹祸是因为娶妻,温如玉一直留恋在女人身上,即便最后被活活打死带着一身仙骨回炉另造时还要赔上一个勾引他的狐女梅大姑娘,狐女翠黛因为在镜子环境里宣淫而被吊起来打,而那条被戮目针戳瞎眼睛的鱼精圣母则活脱脱是给冷于冰练级长经验掉宝的人头怪。

而且当时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大笔墨写女人的脚,我见过我曾祖母被缠过的小脚,真的不好看。

后来再读就知道李百川同志不单是刘备文作者也是足控了。

但这本书其实还是很有味道的,并不是神仙味道而是烟火味道。

冷于冰,其实也热如火,出世学道求长生,却在红尘之中连番打滚,做了很多侠气的事,比如救大盗连城璧并与之结拜,惩治严世蕃,还有一次次地点拨温如玉。

可点拨温如玉做这么?就因为这个满脑子都是奶子的二世祖有一身仙骨吗?

不是,其实冷于冰就是温如玉,温如玉也是冷于冰。

不信你看,他俩的名字都是对仗的。

浪子温如玉,仙人冷于冰。

君不见整部小说里,温如玉的市井红尘几乎占到1/3.

冷于冰是作者写网文时候的幻想与寄托,希望自己可以飞天遁地长生不老斩尽人间不平事。而温如玉则是作者自己的现实,红尘中打滚沉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哀己不幸怒己不争却又毫无办法。

所以书里的冷于冰一次次度化温如玉,一次次捶打他,到最后打着打着就打死了,然后投胎转世终究成仙。

这是作者多辛辣的自嘲啊。

这种把自己化入故事的写法是给了我很深印象的。

李百川写故事是男性化的,所以他的人物里最好的是真男人连城璧,读起来很痛快,而对于女人,好女人都会影响修仙的速度,坏女人就应该天诛地灭,但写的时候却也对女性充满男凝。

只有不像女人的女人才是好女人,比如大狐小姐锦屏。

但我觉得翠黛更可爱。

整个故事里,涉及神魔的部分我最喜欢的是书末炼丹那六回,冷于冰用水晶碟和大圆镜子做出幻境考验六个弟子的场景,很像镜花缘里的酒色财气四大迷魂阵,却更真实。

其实我们的人生也说不定只是一场梦,处处幻梦何必认真。

PS:重读这部书是因为看了乌贼的修道文《灭运图录》,读的时候就觉得里面的主人公,那个一心修道的石轩和冷于冰的形象有点像,所以又把《绿野仙踪》拿来重新读了一遍。当然石轩比冷于冰更超脱,所以这个人物我也更不喜欢,人味不足。

《灭运》里我唯独爱那位一身红衣的余若水,一往无前,最后为了自己的理念灿烂而死,这个形象应该化作了《一世之尊》里的江芷薇。她们两个都值得我记住。

另,忽然想起来,李百川曾经在《绿野仙踪》里写过四句打油诗,他说这诗引用自《嫖经》,但我查遍了那本书(《嫖经》又称《青楼韵语》,明人朱元亮撰)也没有这四句,不知道是不是李百川的原创。如果是,他可以说是“去往女人的心的路通过阴道”理论的先贤了,是不是鼻祖就不知道。

那四句诗是这样曰的:

十个妇人九好干,

纵然肏死也情愿。

果能鏖战称他(她)心,

天下花娘随手转。

呵呵。

2025.1.13

50.非是非非

作者:孟云剑

类型:逻辑悖论

我喜欢动脑筋,所以我很喜欢悖论。

因为很多时候逻辑不严密会吃亏,这是我亲测的。

我在大学的时候对性看得很神圣,我对男朋友说,如果想和我上床,要么结婚,要么分手。

当时我想哪怕他给我手上套个易拉罐铁环当钥匙我也会同意的。

结果过了一段日子他和我提了分手,然后问我现在分手了可以上床吗?

我想想也对,这是自己说的,不能反悔。

这是我的一血。

此后我就有了只和非男友的男人做的名声,我想想也对,就认可了。

自己说的话总要认,说得出做得到。

于是我成了公交车,还是不需要刷卡投币的那种。

这段经历为我达成第一个百人斩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扯远了,我说这些是想说明逻辑有多重要。

孟云剑是北大哲学系的,这部书的文笔很轻松,读起来很舒服,当然是针对我这样以动脑筋为乐的人来说的。

书里用简单有趣的故事把许多世界著名悖论串了起来,故事里的那座城市似乎所有人都天天在打机锋。

当然有些事情是现实里出现的,比如故事里讲主人公去一座城旅行,到门口时卫兵找他要入城券,他自然没有,就问卫兵哪里可以得到,卫兵告诉他就在城里,免费领。

当时我觉得这种事情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直到某次我清早从某一北方大城市飞回上海去,疫情期间,但我在酒店起得匆忙,忘记戴口罩,结果遭受了机场的禁止入内,当时我看着保安大哥身后的自助口罩售卖机,问他能不能让我或者帮我买一个,他拒绝了。于是我只能找身边人借(讨)一个,好在有好心人给我,否则我只能误掉飞机。这和我性瘾犯起来时有好心人愿意帮我解决一样让我感激涕零,当时我恨不得以身相许,但是在疫情期间这不是礼貌的行为,就作罢。

其实这本书的一个核心是讲思考是世界运转的动力,思考可以产生能量。

我相信这是真的,起码对我来说是,我很不喜欢脑袋空空的时候,可能除了在铁馆流汗时和在床上时(不是睡觉)之外。

当然对于其他人不是这样。

我还记得,有段时间她每天早晨给我发一个笑话,而我每天给她发一道逻辑推理题(往往是变态恐怖的那种比如企鹅肉水草等等)。

而她曾经也为我出过一道叫做“五玉盏”的题目,而我算是她认识的人里答出来的相对较快的。

现在想想,很怀念。

而且后来我才知道她并不是很喜欢动脑筋的。

而我最近一次和她说悖论是去年夏天在京都旅行时。

那时我正要去清水寺。

从柯南的动画里我听说,清水寺的平台是个许愿的好地方,如果许愿的人跳下平台而没有死的话,其愿望就会实现。

我就发信问她,你说我如果许愿自己可以成功在这里高坠自杀,然后跳下去的话会怎样。

我觉得这样如果我没摔死,那么愿望应该实现,我就会死去。而如果我摔死了,那么不管愿望是否实现我都已经死掉了。

应该是双保险的做法。

结果她回信警告我,小心变成植物人!

我想想也对,就作罢了。

2024.1.14

51.最完美的女孩

作者:叶聪灵

类型:悬疑推理

大学时候读的书,虽然很多地方写得相对粗疏,但仍然有打动我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因为故事是相对的黑暗风格,而这本书是与我的死亡情节同频共振的。

那个时候校园里流行做一些所谓“FBI恐怖心理测试”,据说是FBI用以测试对象是否有变态心理倾向,比如有人吃了一种肉之后听说是企鹅肉所以自杀了,又比如有人死在沙漠里手里捏着半根火柴,或者一个男人听钓鱼人说水里没有水草就自杀了之类的。

许多人写作都用过这些桥段,比如雷米在《心理罪》的《画像》里,让孙普也给学生们讲过这些故事,这里叶聪灵也用了,整体的故事走的也是这个风格和思路。

顺带一提,那些题目我几乎都作对了,我觉得并不奇怪。那时候我成了公交车,成绩也还不错,所以再加上个高智商变态的title我也无所谓。

这些题目我后来也都给她出过,每天一道,还去网上查了许多类似的,但有些就有点牵强了。

扯远了。

比起这股黑暗风,这套小说的推理和文笔相对没有什么,毕竟只是那个时候论坛上的网络小说而已,那些死亡的尺度换到现在不知道能不能出版。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困兽之局》的那个故事,凶手设定了一系列恐怖杀局(硫酸之类的重口味)之后自己先自杀下线,从而给剩下的人造成暴雪山庄模式的无主杀局,其实也没什么,但是凶手的设定是个无痛症患者,死的方式是自己用铁刨花刨去了所有的血肉几乎变成一副骨架。

这个形象烙在了我脑子里,许多年后我把铁刨花给了SG里的蒋宁,而蒋宁最后把它给了老聂自洁用。

同时,在SG修订时我还加上了无关紧要的配角,一个同样有痛觉缺失的女人Namida,在老聂的面前被凌迟了。

这其实都是看完《最完美的女孩》之后在大脑里的烙印。

这也是我必须在离世前的回忆里列上这部书的原因。

第一个案件点题,女主角曾经通过一系列的谋杀案来拼凑出一个“最完美的女孩”,而自己失忆忘却了这些事情,成为了一个犯罪心理学学生,最后父亲顶罪而死,她继续生活,并且经历了一系列案件,最后落入一个案中案的更大圈套。说实话,如果我来写,我应该不会让主角在背负这些东西后可以坦然甚至快乐的活着。

为取乐杀人者该死,为贪婪嫉妒杀人者也该死。

而且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欠了人的钱要还,哪怕当时是人格分裂,那另外一个人格知道之后也应该送那个杀人者接受法律制裁,或者干脆自己来处刑还账。

而失忆就更不是理由。

如果是我来写,我会把叶欣查明自己身份的这个故事作为潜在的主线,在最后揭开真相。

可能有些人会让叶欣背负这些活下去,但我做不到。如果我是叶欣,我会亲手把我曾经剥夺其他人的那一切都还回去:剃光头发还给方旋笛,挖出眼睛还给夏之焕,剥下脸皮还给庾蒂,挖出心来还给米楚。只有这样,我才可以安然地无憾地死去,才能宁静。

当然我不是叶欣也不是叶聪灵。

但我会因为这些死亡场面而性高潮,所以,其实我也该死。

我会的。

2025.1.16

52.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类型:散文集

三毛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未出生。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三毛已经自杀死去。

到我写下这段文字回忆这本书时,我自己的人生也整理得差不多了。

我希望这个长头发女人可以保佑我,保佑我像她一样做成那件事,不要再像我生命的第一阶段结束时那次一样。

虽然我远比不过这个人间奇女子,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有点像。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大一,那时我还是处女,同时笃信着浪漫的爱情和美好的死亡。

所以我一直觉得三毛很好,包括她的自缢也是。

有人说她是为了王洛宾,我不相信,

有人说她是为了追随荷西,但我觉得也不完全是,

她是决定要进行下一段的旅程了。

而荷西是个好旅伴。

《撒哈拉的故事》是本读来会笑也会哭的书,我那时总会打趣,把水房叫做“泉”,把火锅里的粉丝叫做“雨”。

那是个艰苦的地方,她和他花了很久的时间适应,也泄气过很多次,在那里生活是要自己学习很多事的。

我没有经历过,但是我可以理解,毕竟我自己驾房车旅行的第一次,在营地连火都生不着,如果不是有好心人帮忙我就只能吃冷饭。

如果不是那次学习的经历,上个冬季我在多伦多郊外那个树屋里的那些天,我是无法自己劈柴点火取暖的。

一盆火尚且如此,何况是整个生活?

但是虽然苦,这些却都是可以度过的,而且回头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开心。

小说相关章节:回忆录回忆录回忆录或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