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第五十二章:故鄉音,故鄉情

小说:只爲途中與妳相見 2025-09-02 08:13 5hhhhh 1560 ℃

十月的台灣,秋風送爽,氣候宜人。伴隨著涼爽的秋風和丹桂的幽香,我們國家的生日也即將到來。爲此爸爸在工作之餘就提起開始策劃假期安排與國慶晚會,我作爲他的兒子自然是參與其中,伴隨左右,忙得不可開交。等到這些事情弄完之後,我才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不久孩子也放假回來了。一進家門就興沖沖地與我們談起了台語閩南話相關的話題,嘉星回家後將書包一放就一臉自豪地說:「我頭一次知道原來閩南話這麼厲害!」「對啊!居然還是古代中原雅言的活化石!」「星醬、月醬,今天在幼稚園田毅哥哥敎了你們什麼?」小愛妻看著孩子那副興奮樣也頗有興致地問道。「今天上午田毅哥哥幾乎都在我們講台灣的歷史故事,什麼關於台灣島的形成、孫吳下夷洲、漢人來台前的台灣原住民生活與大肚王國、開台聖王:鄭成功收復台灣與漢人來台。不過這些我們早就已經聽媽媽講過了,不過田毅哥哥在講漢人來台的時候,講過閩南漢人與閩南話的起源。」

回憶畫面:「小朋友們,如果要追根溯源地瞭解『唐山過台灣』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閩南漢人的起源。閩南地區在秦朝以前屬於百越之一的閩越族人,後來秦始皇南攻百越,將包括閩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納入了中國版圖。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之後,大批來自中原河洛地區的人們避亂南遷,來到了閩南地區,也帶了當時的中原雅言。自此後每逢中原戰亂,都會有大批中原人遷入閩南。中原雅言與當地的閩越族語言逐漸融化,也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閩南語,這就是閩南語又叫『河洛話』的原因。所以說今天我們說的台語閩南話保存了相當多的古漢語特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像閩南語的很多用詞都和古漢語十分接近,譬如我們把碗叫做『鼎』,把跑叫做『走』,把房子叫做『厝』,都是古漢語文言文的用法。而且閩南語還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調,較爲地完整保留了傳統漢語四聲八調的聲調體系。而國語採用的是華北語音-北京官話,而北方由於北宋末年以來受戰亂、遷徙以及少數民族語言融入等多種因素影響,變化較大,與唐宋時代的漢語早已差很遠,譬如國語的入聲早已消失並派入了其他聲調,而閩南話就較完好地保存了入聲。」「哇啊!原來『台語』/閩南語那麼厲害的啊?」下面的小朋友們都瞪大了眼睛。「是啊!閩南語是很有學問非常典雅的一種方言。除了閩南話之外,台灣還有客家話。客家話和閩南話類似,也是來源於北方中原地區的漢人衣冠南渡,遷居南方帶來的中原雅言演化而來的。後來在明末清初不少客家人也和閩南人一樣移民台灣。當年台灣在蔣中正總統執政時期,爲了使台灣各族群有能夠共同交流的語言,曾推行過『國語運動』,要求台灣人都學會說國語,而在推行過程中爲了迅速達到效果,採取過禁止在公共場合講閩南語等極端做法。直到戒嚴之後,政府才漸漸放鬆了語言政策。其實對於台灣閩南人閩南語才是真正的母語,國語只不過是一種和台灣其他族群交流的溝通工具罷了。況且閩南語蘊藏著古漢語的密碼呢!所以我們台灣閩南語寫的中國傳統的正體漢字,說的是典雅的中原河洛雅言。我們不僅是中國人,還是非常傳統的中國人!好了,我現在來敎大家一些閩南語諺語,大家說好不好?」,小朋友們:「好!」

嘉星:「媽媽,我聽爸爸說您是國文天才。那我想問您:閩南話真的像田毅哥哥說的那樣是古漢語的活化石?」「確實如此。媽媽從上高中開始就對漢字的起源和構造以及字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研究形聲字的聲旁爲什麼會與其在國語中的讀音產生差異時,也開始涉獵漢語音韻學,當時就看了很多中國古代的韻書,譬如:《廣韻》、《平水韻》。當時媽媽就發現閩南語保留了不少中古漢語的特徵,像舌根音聲母:ㄍ、ㄎ、ㄏ基本保持原貌,未如國語那樣大片腭化成舌面音ㄐ、ㄑ、ㄒ,而且媽媽以前看過的音韻學書籍上說古無舌上音知組聲母,知組是隋唐時從舌頭音端組,也就是ㄉ、ㄊ、ㄋ分化而來,所以閩南話『中國』的『中』的讀音:ㄉㄧㆲ/tiong也是閩南語保存的古音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田毅哥哥說的:閩南語保留了入聲調,所以用閩南語讀唐宋古詩詞就能做到平仄有序,也就符合詩詞韻律,更加押韻。而國語因爲入聲消失,派入其他聲調,有的入聲派入平聲,導致平仄相混,而國語入聲消失後,以ㄅ/p、ㄉ/t、ㄍ/k作結的入聲韻母也隨之發生劇烈變化。既然韻母和聲調都發生巨變,用國語朗讀那些本來押入聲韻的唐詩宋詞自然無法押韻,因此也就沒有這樣的效果了。」「媽媽,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什麼叫『舌面音』、『舌根音』、『腭化』啊?」嘉月一副好奇寶寶的模樣,那副求知若渴的眼神簡直像極了她母親幼時的模樣。「對啊!還有爲什麼國語的入聲會消失?這個問題我也想知道!是不是真的是田毅哥哥講的那樣啊?」此時的嘉星也是求知慾滿滿。「抱歉!剛才媽媽由於想起了讀書時和同學討論問題時的情景,不小心說了一些你們不懂的專業術語。好了,既然星醬和月醬要問,媽媽就給竭盡所能地給你們解釋一下吧!先說說閩南語八調和國語四調來源:傳統的漢語聲調體系分爲平、上、去、入四聲,又按聲母清濁各分陰陽,所以有八調。今天的閩南語基本繼承了古漢語的聲調體系,分爲:陰平、陽平、陰上、楊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八個聲調。而在今天的國語中,入聲已經消失歸入其他聲調了,上聲、去聲也不分陰陽,故其四聲分別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現在我們說的國語來自華北北京那一片,而燕雲地區由於位於北方,自唐亡以後就經常受到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譬如: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和女真族建立的金朝,那些少數民族的語言勢必會影響當地的漢語方言,加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以來,北方戰亂頻繁,戰亂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口遷徙導致的語音劇烈變化,所以你們田毅哥哥說的基本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宋元時代的北方話多音節詞語日益增多,而入聲發音較複雜,這些多音節詞語導致北方漢語需要用更多的音節表同樣的含義,由此也致使北方漢語音韻逐漸簡化,入聲也就逐漸消失了。」「哦,這樣啊!」孩子們若有所悟地點頭道。「至於舌根音和舌面音的劃分是按照發音部位來定的,ㄍ、ㄎ、ㄏ的發音部位靠後,位於舌根,所以叫舌根音。ㄐ、ㄑ、ㄒ的發音部位靠前,位於舌面,所以叫舌面音。而腭化指的是漢語發展中聲母發音部位受舌位靠前的韻母,譬如:ㄧ/i的影響前移導致舌根音變爲舌面音的现象,譬如:軍人的『軍』的中古音是/kĭuən/,這個與古音相似的發音:ㄍㄨㄣ/kun至今在閩南語甚至是日語的音讀中得到保留,國語中這個字的聲母卻早已腭化爲舌面音了。」「媽媽,我懂了!」「嗯嗯!」兩個孩子紛紛點頭。「那媽媽,四川話裡有沒有入聲呢?」好奇心強的嘉星又拋出了一個問題。「這個要分地區來看,有些地方有些地方沒有。如今四川包括成都重慶的主城區在內的大部分地區被分爲成渝片,這一片區的四川話受外來方言尤其是北方官話影響較大,入聲大都歸入陽平,聲調體系和國語差不多,也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岷江以西從成都郊區的灌縣,也就是都江堰的所在地開始,沿岷江和長江經過樂山、眉山、宜賓、瀘州,直到重慶的江津、綦江這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一片被分爲灌赤片-岷江小片。這一片區就保留了入聲,岷江小片的入聲類似閩南語的白讀的入聲,是那種喉塞音。不過部分岷江小片地區的方言確實相對存古,保留了不少中古蜀語的特徵,像宋朝四川的大文學家:蘇軾蘇東坡詩詞中「歌豪同韻」現象,屬於比較老派的四川話。」嘉星:「那爸爸的大陸原鄉:綿陽和外婆的家是屬於成渝片,還是岷江片啊!」「綿陽屬於成渝片,至於外婆的家應該是在成都市區,而不是灌縣、大邑、崇州、屸崍這樣的郊縣。因爲媽媽記得外婆講的四川話是沒有入聲的。」星、月:「嗯!」「雖然如今的北方方言大多丟失了入聲等傳統漢語特點,但各種方言都是平等。廣而言之,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是平等,都是當地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星醬、月醬覺絕對不可以有那種看不起別人的方言的方言歧視思想喔!」小愛妻叮囑道。星、月:「知道了啦!」,嘉星:「不過媽媽,我還有一個疑問:爲什麼四川話會被分成成渝片和岷江片呢?」「這個就要談到四川的歷史了。四川歷史追根溯源的話,就要追溯到兩三千年前的古巴蜀文明。首先來說說古蜀文明,古蜀文明起源於岷江上游,後來古蜀人遷徙到了成都平原,在當地建立了廣都作爲都城,逐漸建立起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古蜀國。傳說中古蜀國的開創者是蠶叢和魚鳧。」 說到這裏,小愛妻拿起紙和筆,寫下了「蠶叢 魚鳧」四個字給孩子看。「好複雜的字啊!」兩個孩子都瞪大眼睛看著白紙上的四個黑字。「『蠶叢』的正體寫法確實很複雜,至於『魚鳧』就是『鳧』生僻了點。好了,言歸正傳。唐朝大詩人李白曾有首詩歌名曰《蜀道難》,裡面有一句追憶歷史的詩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說的就是蠶叢、魚鳧建立古蜀國的故事。」「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兩個孩子唸了一遍這句詩。「關於蠶叢,據說他是華夏共祖:黃帝和蜀山氏生下的兒子,與很多傑出人物一樣『天生異象』,是『目縱』,也就是兩個瞳孔。因敎民養蠶而得名,因此成爲蜀人的首領,是古蜀國的先王。西元前1613年,當時的商朝國王:祖甲執政後期,蠶叢部落反抗商朝統治,群起反抗,結果因實力懸殊戰敗,族人四處逃散,他們的一支從岷山進入四川盆地,伺機再起。」「那媽媽,他們最終有沒有能夠報仇呢?」嘉月問道。「有啊!到了商朝末年,魚鳧王:杜宇率族人參與武王伐紂,最終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杜宇也由此被西周王朝封爲諸侯王,古蜀國由此正式建立。說到杜宇,他還有一個眾所皆知的名號:望帝。晚唐詩人:李商隱曾有詩云:『望帝春心托杜鵑』,就講了杜宇最後的結局。因為岷江水災被迫退位,死後化爲杜鵑鳥,終日哀鳴,直至吐血。」,星月驚道:「啊!這麼慘!」「好了,再來說說古巴國吧!巴人起源於今天的川陝交界的秦嶺大巴山地區,後來遷至湖北西部,戰國初期迫於楚國威脅,進入四川盆地,舉國遷徙到了江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江北。在商代,巴人也和蜀人一樣不服商朝統治,最終也參與了武王伐紂,其首領也被周朝封爲諸侯王。」「媽媽,那我們是不是古巴蜀國的子民的後代啊?」嘉星拋出了一個我小時候也有過的疑問。我:「星娃兒,爸爸小時候也有過和你一樣富有浪漫主義的美好幻想,但現實是很骨感的。現在的四川人絕大多數都和古巴蜀人沒多大關係。」「啊!爲什麼啊?」嘉星和嘉月都一副失落的表情。我:「聽你媽繼續講下去就知道了。」「那我繼續咯!大家都知道戰國後期,秦國最終攻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而在秦滅六國以前,就先滅掉了蜀國和巴國作爲攻楚根據地,其中還有一個關於巴蔓子將軍的感人故事。巴國爲抵禦秦國,向楚國借兵,許以城池。然而事後,作爲巴國代表的巴國將軍:巴蔓子對楚王說:『要我的頭顱可以,城是不能給的。』隨後便劍自刎。之後楚王還感慨地說:『如果我有巴蔓子這樣的忠臣。我還要城幹嘛?』最後,巴國和蜀國雖對秦國進行了殊死抵抗,但實力懸殊太大,最終亡國。秦滅巴蜀後,秦民大舉入蜀。移民的比例遠高於巴蜀土著。因此宋末以前的四川方言被當時的人們與陝西關中方言並列爲『西音』就緣起於此。那時的四川方言就是由秦地移民帶來的關中方言和古巴蜀語融合的產物。秦國在攻滅巴蜀之後,蜀守:李冰便在成都平原修築了都江堰,不僅徹底解決了岷江的水患,還引岷江水灌溉農田,使得成都平原從此成爲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在媽媽國小畢業時,爸爸還帶媽媽去遊覽過成都的都江堰。」「哇啊!那當時爸爸媽媽拍了照片嗎?」嘉星兩眼放光道。「當然有啦!看!」我翻出了我的臉書相冊。「哇啊!」「依仗著都江堰帶來的灌溉之利,蜀地也從此富庶起來,成都也成爲世人眼中的雲樂之地、人間天堂,和揚州並列,素有揚一益二的說法。李白的《蜀道難》中也有相關描述:『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故從古代就有少不入蜀的說法,因爲蜀地『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溫柔鄉,會消磨人的鬥志,使其大業難成。還有『川人不出夔門不成龍』的說法,道理是相同的。正是因爲如此,四川就成了中原戰亂之時人們的絕佳避難地,唐朝的安史之亂中唐明皇也是逃向蜀地,躲避安祿山叛軍。無論是壯麗秀美的巴山蜀水、富庶繁華的天府之國、還是沈魚落雁的巴蜀倩女都無不吸引著人們,因此歷代入川者甚眾。」,嘉月:「那媽媽,『四川』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啊?爲什麼我們的大陸原鄉不叫『巴蜀省』,而叫『四川省』呢?」「對啊!爲什麼不叫三川省,二川省呢?」嘉星問道。我們幾乎都被他的問題逗笑了,捂著嘴笑了起來。「怎麼了?有什麼好笑的嘛!」小傢伙懵懵地望著我們。「『四川』一詞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爲是因爲巴蜀地區被四座大山川包圍,有人認爲來自於長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四條著名河川。其實四川起源於宋朝在巴蜀地區設立的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四路,注意這裡的『路』不是馬路,而是宋朝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現在的省。巴蜀地區的這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的來歷,但四川省是在元朝正式形成的。」「在歷史上四川曾經遭遇過兩次毀滅性大劫難,一次是在南宋末年,蒙元王朝爲了滅掉南宋進攻四川,而四川人民殊死抵抗,和蒙元軍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釣魚城戰役,這場戰役重挫了氣勢洶洶的蒙元大軍,擊斃了元憲宗:蒙哥,因此釣魚城又被世人稱爲『東方的麥加城』和『上帝折鞭處』,解釋一下:麥加是伊斯蘭敎的聖城,當年伊斯蘭敎創立者穆罕默德就是靠麥加統一阿拉伯半島。而釣魚城爲南宋延續了數十年國祚,被認為和麥加城相似。至於『上帝折鞭處』是因爲當時歐洲人認爲蒙古大軍是上帝派來懲罰世人的鞭子,蒙元軍在釣魚城鎩羽而歸,蒙哥又斃命於此,因此得名。而長期的戰亂戰亂,帶來的饑荒以及元軍的屠殺導致四川人口驟減,下降到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經濟社會文化也遭到重大打擊,本來錦繡千里、繁花似錦的天府之國也是一片破敗蕭條、黍離遍生之景。有些城市因爲人口稀少,成了『野生動物園』。」「啊!這麼慘啊!」「所以到了明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爲了恢復四川的人口,才下令將湖廣人遷入四川,這就是湖廣填四川的起源。到了明朝末年,四川再次遭遇毀滅性劫難。「」那這次又是因爲什麼呢?」嘉星問道。我:「八大王剿四川啊!」「爸爸,誰是『八大王』啊?這個『大王』爲什麼要害四川人呢?四川人跟他有仇嗎?」嘉星有些激憤地問道。「『八大王』指的是張獻忠,說好聽點是農民起義軍領袖,說難聽點就是土匪頭子。不過在對岸的敎科書中爲了證明中共執政的合法性,一般這種人都是正面人物。畢竟在他們的敎科書裡,太平天國這樣的封建神權政權都成了『農民革命政權』。張獻忠因爲明末天災、陝北乾旱寒冷的緣故,加之明王朝的苛捐雜稅,走投無路,起兵反明。原本只在陝西活動,但後來攻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西元1647年,清軍攻入四川,張獻忠戰死,『大西國』土崩瓦解。在其統治四川期間,屠殺了不少川民,還留下過七殺碑。碑上刻著:『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等到我把七個「殺」說完後,嘉星和嘉月兩兄妹都被嚇得面如土色、瑟瑟發抖。「這不跟日軍搞南京大屠殺一樣嗎?」嘉星顫抖著說道。「好可怕!」嘉月。「記得本世紀初成都還發現過萬骨坑,據說就是張獻忠屠川時被殺的成都百姓的屍骨。」我又加了一句。嘉星:「爲什麼張獻忠那麼殘忍?簡直堪比日本法西斯!」「有一種說法是張獻忠小時候去四川做生意受過川人欺凌,因此心生仇恨。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的四川人普遍忠於明朝,不願服從張獻忠統治,反抗不斷,才招致了張獻忠的屠殺。反正張獻忠當年攻占重慶後,就曾將被俘明軍砍去手臂,以示所謂的『懲戒』。其實呢,還有人認爲張獻忠沒有屠川,真正殘殺川人的兇手是滿清王朝。七殺碑也只是滿清爲了將屠川罪行甩鍋給張獻忠編造的,據說原文後面不是七個『殺』,而是『鬼神明明,自思自量』,意思就是:鬼神都看在眼裡,要人們反思。反正張獻忠死後,滿清王朝直到西元1659年攻占重慶才算徹底占領四川,在這十多年裡,四川人像宋末那樣對清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滿清王朝認爲『全川皆賊』,在其征服四川的過程中大規模屠殺自然是家常便飯。」「爸爸說得沒錯,根據史料記載西元1649年,清軍曾在四川貼出過告示:『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意思就是說進攻四川的清軍分不清張獻忠的軍隊與平民,於是便採取了屠城或殺掉所有男生,只留下女生的殘忍鎮壓手段。剛才星醬說『張獻忠堪比日本法西斯』,但其實當時清軍征服四川的所採取的鎮壓手段其實也與抗戰時日軍的『三光政策』差不多。除了戰亂與屠殺外,搖黃十三家等土匪的活動以及瘟疫和虎患、饑荒也是造成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驟減的原因,當時的四川在經歷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之後,人煙稀少,包括成都在內的許多大城市都再次淪為『野生動物園』,大量老虎進入殘破不堪的城市隨意吞食倖存的人們。成都有條巷子叫『老古巷』,其實原名是『老虎巷』,其名稱就來源於當時嚴重的虎患。至於瘟疫,現在的川東方言有『撿院子』的說法,起源於清初移民入川時,發現不少空院子,就直接『撿』了。而這些院子原本的主人早已化爲一堆白森森的骨骸。據說戰亂後的四川原本數百萬的人口最終只剩下的九萬多人,成都重慶這樣的大城市最終都只剩下十餘戶人家。《四川通誌》曾云:『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意思就是:四川自漢唐以來,人口眾多,繁華富庶,但到了明末戰亂之後,人口少得像晨星一般。在明末亂世中,曾經的天府之國就這樣淪爲了人間地獄。」聽小愛妻講到這裏,兩個孩子居然都清淚泉湧。「星醬、月醬怎麼了?有什麼傷心的事嗎,告訴媽媽!」小愛妻見到孩子哭,立馬就慌了。「一想到我們的先輩被這樣殘酷地對待,我就想哭,嗚!~」嘉星噙著淚小聲泣訴道。「當時的四川人民好慘!好可憐!」嘉月也早已梨花帶雨。「好了,你們都別哭了。他們是不是我們的先輩還不一定呢?」我看著這兩個多愁善感的孩子,忍不住笑了。「爸爸,爲什麼他們不一定是我們的先輩呢?」嘉星擦了擦眼淚。「你小子是在裝傻嗎?當時的四川人被屠得只剩九萬人,而滿清爲了恢復四川的人口又來了一次湖廣填四川,以湖廣入川者百萬。現在的四川人祖先大多是湖廣移民的後代。早在秦朝就有很多秦地移民入川,而在宋末四川也被屠過一次,明朝的四川人很多也是湖廣移民,所以說現在的四川人多半都跟古巴蜀沒什麼關係了,都是入川移民的後裔。所以就別想著我們真的是蠶叢魚鳧的子民的後裔了。」「因此宋末以前的四川方言,接近關中方言,而之後的四川方言接近湖廣方言。四川話成渝片與岷江片的分化也是因爲湖廣填四川,明末戰亂時,當時在屠刀下倖存的四川人紛紛向川西川南的邊緣逃去避難,而川北川東的大片基本上都被湖廣移民覆蓋,因此形成了兩個片區。岷江片方言雖說也是明初湖廣移民帶來的方言,但因其形成較早,保留較多的古蜀語特徵。而成渝片方言形成晚,受外來影響較大,更多具有官話特徵。」,嘉星:「那我們都是湖廣人的後代,而不是真正的四川人的後代咯!」「也不一定是湖廣人,『湖廣填四川』的『湖廣』是泛指,因爲移民以湖廣爲主,其實全國都有。」,小愛妻:「其實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川人不曾負國!在對抗外族的戰鬥中向來英勇無畏。釣魚城之戰、明末四川抗清皆是川人用熾熱的鮮血寫下的明證。在元末明末的兩次劫難中,四川人民都因抗擊異族而慘遭滅殺,四川因此千里赤地、荒無人煙,故有『永曆祥興舉省殉,國難向來蜀難先』的說法,四川在宋末明末兩次舉省殉國,第一次殉的是大宋,第二次殉的是大明。到了抗戰時期,川軍出川抗戰,慷慨赴死,用七十萬巴蜀子弟的生命,換來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與中華民族的解放。所以儘管現在的川人大多不是明朝的川人,明朝的川人大多不是宋朝的川人。但英勇忠烈、不畏強暴的巴蜀精神卻被傳承了下來。即使宋明的川人慘遭滅殺,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後來的移民扎根在這片土地之後,也必定會成爲最英勇頑強,最忠烈剛毅的人。『燕趙兒女多慷慨,巴蜀兒女最忠烈』,所以星醬、月醬,我們身上可能沒有巴蜀的血脈,卻氤氳著巴蜀的英魂。」,嘉星:「嗯,身爲川人的後代,我驕傲!」,嘉月:「我也是!」,嘉星:「以前聽爸爸講川軍抗戰的故事,就會感到熱血沸騰。」,嘉月:「不過爸爸,我們的故鄉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以後帶你們去看啊!不過這個雙十節是不行了,因爲沒那麼多時間。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去鹿港玩玩!」「好!」孩子們非常高興。

第二天,我們一家四口一貓來到新竹市中心看雙十升旗,在雄渾壯闊的國旗歌中,整個升旗現場瀰漫著莊重肅穆的氣氛。我們一家也是肅然挺立,看著國旗隨著清晨太陽徐徐升起,嘉星更是一臉莊重地對著國旗行禮。升旗儀式結束後,我便回家發動汽車,載著一家人一路南下。在鹿港,我們遊古鎮、祭媽祖、品小吃、望海潮,玩的不亦樂乎。「鹿港算是台灣最早的港口之一,也是當時兩岸經貿的重要樞紐,當年從大陸運來的商品,大多於此地上岸進入台灣。鹿港也是很多閩南商人渡海來台的必經之地,也許其中就有阿嬤的祖先。」站在港口觀潮時,我「哦!」嘉星。「其實我們台灣人,也就像楊渡先生說的那樣,都是異鄉的漂泊者,都是祖先從唐山渡海來台時帶來的那一塊石頭,在時光的潮流中漂泊流浪,但我們身上畢竟有屬於我們的根的那一種特質,尤其是鄉音。譬如台灣的閩南人依舊說著閩南地區的閩南語,台灣的客家人也依然說著從唐山帶過來的客家話。如果再往前追溯一點,閩南人的祖先也是衣冠南渡的中原河洛人,如今的閩南語也繼承了中原河洛古音的音韻。而現在即使是眷村裡的老榮民們也依舊是鄉音未改,就連說國語也會帶上故鄉的氣息,這就是鄉愁。在當年兩岸對峙時期,那些跟隨政府遷台的老兵們有家不能回。星兒、月兒,你們能理解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嗎?」「如果我有家而不能回,不能和媽媽在一起,我會很難過的。」嘉星回應道。嘉月:「我也會很傷心,很憂愁!」,小愛妻:「星醬、月醬,我們的台灣的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曾有一首詩就叫《鄉愁》。」「那媽媽給我們唸一下這首詩吧!」兩個孩子齊聲說道。「好的。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鹿港港區的碧海藍天間,伴隨著那一聲聲悠遠的船鳴,小愛妻的空靈悅耳的吟誦聲也漸漸飄向遠方。「好!」小愛妻吟誦完了之後,我們都鼓掌稱讚。「爸爸!」「什麼啊?」「爸爸說過,鄉音是我們的根,那爸爸的四川話說得怎麼樣?」「開啥子玩笑!?老子的四川話從來都是巴適得板!」說這話時,我一臉驕傲的神情,「我也一樣,不管閩南話、國語、川話輕鬆切換!」嘉星也是自豪不已。「不過現在的四川受到普通話,也就是國語的影響。很多年輕人說的都是國語音+川話調的『國語化川話』而已。像我在大陸的抖音上看到過一個重慶永川的人在介紹他的家鄉時居然把『永』讀得和國語一樣!要知道正確讀音應該是ㄩㄣ才對!」,嘉月:「爸爸,田毅哥哥說過:當年台灣在戒嚴時期政府曾經爲了推行國語在公共場合禁用閩南語。」「這種做法確實很極端,推行一種能讓台灣各族群相互交流的語言是必要,但也不能因噎廢食,讓閩南人丟了鄉音。不過現在還好,閩南語可以和國語共存共榮了。」「這著對啊!」嘉星用閩南語說道。「對了,以前山東籍外省台灣人:凌峰拍過關於大陸各省的記錄片《八千里路雲和月》,其中就有四川。晚上回去後放給你們看看!」,「好耶!」兩個孩子開心地鼓起了掌。

晚上回家後,我便打開電視,搜索出了凌峰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四川篇》,然後全家一起觀看。這部紀錄片詳細記錄了巴蜀地區的美食、文化、風物、民俗,其的讓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貓熊的那部分,更是吸引我家的兩個小傢伙的目光:「哇!貓熊好可愛啊!」「好想抱一抱啊!」,我和小愛妻聽了之後也是相視一笑,然後一齊開口:「以後吧!」

小说相关章节:只爲途中與妳相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