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写文以来的追求,以及一点对浪漫的探讨

小说:鸣潮同人——漂泊者的后宫构建 2025-09-01 14:48 5hhhhh 2840 ℃

浪漫

之前在评论区里聊到,所以稍微解释一下个人对浪漫的一点浅薄理解和探讨。

b站up瓶子君152在解读艾尔登法环里的主角和菈妮的爱情故事中说:

有着现今很多同类故事都没有的情怀——浪漫。在我的理解里,浪漫永远是比发糖发刀高得多的境界,浪漫是浑然天成不可强求的,而且对周边环境时代也有要求,我始终觉得爱情绝对是多样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菈妮和主角的爱情不在于激素的驱使,不体现于内心的小鹿乱撞,而是当初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作为拥有改变世界这种庞大野心,和实现野心的强大实力的两个个体,能够对于彼此觉悟表达欣赏和认同,也对于彼此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灵魂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在那之上更是在这条最艰难的路上,选择陪伴扶持帮助对方。

在游戏结束的时候二人的感情已然是达到了这个境界,这不仅是爱情,而且是相当崇高的爱情。这种爱情不值得羡慕,因为没有人愿意身处动荡年代,也鲜少有人会被赋予肩扛世界命运的责任,但当你真的目睹了这样的爱情,他那美好的浪漫色彩也真的让人难以拒绝。

这段话成了我很久以来一直秉持的观点,包括后来对古典乐的热爱,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乐曲的喜爱,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首先要解读一下上面那段话,爱情和浪漫的先决条件,一定是“独立”,特别是两个足够“独立”,足够有人格魅力的人。

艾尔登法环里面是这样,菈妮是神人,心地善良敢爱敢恨,有着远大的理想,也有为了现实的挣扎,更有为了理想而努力的拼搏。

包括塞尔达传说里面的林克和塞尔达,相当传统却王道的骑士与公主的故事,但王道之所以是王道,就是因为符合最多的大众的心理预期。

公主与骑士互为尊重,互为责任,骑士为了公主冲锋陷阵,而公主作为骑士心中的信仰,互为责任,互相成就。

无须公主的存在,骑士本身就是王国里最棒的剑士;无须骑士的存在,公主本就是王国的信仰和领导者,而互相的存在则是对对方的一种加冕与升华。

因此才变得浪漫。

优秀的人本就应该与优秀的人在一起。

而关于离别,我持有的观点是“离别本身使得相遇更加浪漫,也是为了下一次相遇的浪漫”。

常说的小别胜新婚亦是如此,包括前面说到的艾尔登法环和塞尔达传说,即使离别的两人依旧心存着对方的理想,对对方的爱,并同样的为了一个目标一个理想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浪漫。

就好像你们高三,喜欢的女生与你一起努力,一起考上同一个大学,分别一年,顶峰相见。

同样优秀的两个人,或者说想要变得与对方一样优秀并付诸努力,最后达成同一个目标。

这就是最朴素的浪漫。

所以才说浪漫的先决条件应是“独立”,且是优秀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独立的人格。

浪漫还是什么,就要再说说音乐的事。

我喜欢古典音乐,尤其是古典里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其中的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我尤其喜欢。

我的古典启蒙就是柴可夫斯基,拉赫和肖邦。

从情绪开始说起,那必须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尤其是郎朗弹的版本;然后是《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尤其帕尔曼拉的版本;再是肖邦的《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可以是齐默尔曼弹奏的,也可以是李云迪弹奏的版本,都非常不错。

《拉二钢协》创作于拉赫玛尼诺夫抑郁症并康复的时期,因此从情绪上来讲,先压抑,再迷茫,最后和解,更有情绪的释放,高潮时刻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柴小协》则是柴可夫斯基在其快乐的时光中创作的,其情绪饱满阳光,辉煌大气,如同蓬勃的生命绽放,也被人称作“好日子协奏曲”,“有柴小协听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第一叙事曲》则是表现了肖邦本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是一出悲壮的喜剧和动人的史诗,豪迈的英雄气概,悲剧的英雄形象,与爱国主义热情。

这里要多提一嘴肖邦,常人对肖邦的印象或许是阴柔,实则在肖邦的浪漫内心之中藏着强烈的热情和激情,这也是我之前用苏轼与肖邦做了类比的原因。(但硬要说其实肖邦也很像辛弃疾)

回到主题,所以浪漫还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曲子能够动人至深?

我认为浪漫除了是氛围,也是一种情绪。

快乐的阳光,愤怒的情怀,自我救赎的和解,亦是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一种抽象,一种成长和提升。

说到浪漫则必不可缺少爱情。

爱情能探讨的地方很多,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音乐家哲学家都探讨过,这里还是以音乐为例。

像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时,21岁就几乎名满天下(当然欧洲的天下也比较小),却暗恋隔壁班的声乐系的姑娘,并为她写下了浪漫至深,听的人心痒痒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推荐鲁宾斯坦演奏的版本),而且在即将离别,要开始自己的专场演出时,为了女孩将行程一拖再拖,却最后都没能将爱说出口,此后经年,二人再未相见。

现在的《离别》便是如此,肖邦的《离别》本身是为了去国怀乡的情愫,其中掺杂了多少对于女孩的不舍亦未可知。(推荐郎朗演奏的版本)

爱情之中有暗恋。

接着是柴可夫斯基,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其实老柴是男同,但迫于社会和形式的压力,柴对于爱情的探讨解析是比较少的,包括最后老柴的死因,也是古典乐界常探讨的,一般认为是抑郁症而自杀。

柴的音乐我之前形容为蓬勃的生命绽放,辉煌,也正是因为柴的曲子大多是自然相关,与爱有关的曲子不多,这是因为其不幸的婚姻与不正常的性取向。

但在其《第四交响》《第一弦乐四重奏》中,也不难看出其对爱情的热烈和浪漫表达。

但骨子里仍然悲伤,尤其在《天鹅湖》《第六交响曲》中,俄国人的忧郁浪漫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悲的基调终于在最后展露。

《第六交响》首演后的9天,柴便离开了世界。

所以爱是有悲剧的,是有忧郁的,但对热烈美好爱情的向往,哪怕是将爱情寄托在自然中,包括《柴小协》以及《四季》,亦是浪漫的一部分。

再说勃拉姆斯,这位更是重量级。

勃拉姆斯爱上了他的老师舒曼的老婆克拉拉,这也是古典乐界的乐谈之一了。但实际上勃拉姆斯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他从未越界。

勃拉姆斯曾直言,他所有美好的音乐都来自于克拉拉。也是因为舒曼和克拉拉两位对他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勃拉姆斯也才能名留青史。

舒曼于1856年去世,此后40年,直到1896年克拉拉去世,勃拉姆斯从未与他的师娘克拉拉见面过,但也一直有书信来往。

而且勃拉姆斯终身未娶。

极度的爱是克制,这句话在勃拉姆斯身上完美体现。情愿一生受情苦,也不愿打扰,不愿心爱的人留下污点不让名节受损。

1896年克拉拉去世后,勃拉姆斯也随之离世,二人离世时间仅仅相隔11个月。

从他的作品之中,有《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这样相当的热情和浪漫,又有《第三小提琴奏鸣曲》这样极致的极致的柔情,在生命的最后还有钢琴小品《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这样的内省,眷恋,深爱。

勃拉姆斯的浪漫是极致的痴情和克制的爱,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人。

所以浪漫也可以是遗憾。

“在我认真考虑死亡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完全天真的信念:我希望在另一边有我爱的人。”

不可否认,遗憾产生美,但中国人的内里固然是更喜爱圆满。

而我很喜欢的钢琴家,傅聪先生,也就是《傅雷家书》里面傅雷的儿子。

他的美学理解就是以中国古典美学理解为基础出发,傅雷也说傅聪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从中国的古典诗词出发,浪漫派的代表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诸如此类的豪迈大气。

闺怨诗的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浪漫就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然,可以是情人,可以是情绪,唯一不变的就是作为人的主体,“我”的存在。

所以浪漫应该是什么?

我现在认为,浪漫就是爱,爱到极致,不管是对什么的爱,对自然,对人,对自己。

当爱靡散于生活之中,什么都是浪漫。

但浪漫的先决条件,仍然是作为人的,独立且优秀的人格。

如果是对人,则更应是两个美丽深刻灵魂的相互碰撞。

虽然我自己的浪漫理解是这样,也很努力的在往这方面写,不过笔力确实差,过犹不及,写不出来orz

小说相关章节:鸣潮同人——漂泊者的后宫构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