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好莱坞制作 (精校加料版第一卷),73

小说: 2025-08-20 08:48 5hhhhh 3550 ℃

  冷冷哼了一声,汤姆·汉克斯摇了摇头,如果真有人傻到抨击影片主题和所反应的思想,那真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影评人或许不会放过杜克。”伊诺·马丁接过了他的话,“他们可以从电影手法和BUG方面着手。当然,最聪明的做法是保持沉默。”

  走进贵宾休息室,艾琳·兰黛放眼看去,尽是熟悉的面孔,其中不少都是好莱梅大名鼎鼎的存在,可惜她是个圈外人,她认识别人,别人不认识她,加上要为身边的好友介绍那位年轻的导演,也没有凑到那些大明星跟前的打算。

  “安娜,这边。”

  眼睛从休息室中扫过,艾琳找到了邀请她来参加首映式的人,拉着好友,直接走了过去。

  “兰黛小姐过来了。”

  听到蒂娜·菲的提醒,杜克转过头,正好看到艾琳·兰黛与另一个年龄相仿的金发女人走来,抬手跟她打了招呼。

  “杜克,这是我的朋友,安娜·普林茨,在好莱坞一家制作公司做副导演。”艾琳为两边做着介绍,“安娜,这是杜克,《拯救大兵瑞恩》的导演。”

  跟对面的年轻导演握过手,安娜不动声色的看着他与艾琳交谈,来到好莱坞有段时间了,虽然是第一次见到真人,但关于这个年轻导演的传闻她听过太多太多了。

  随着《独立日》超级大卖,几年间如同彗星般崛起的大导演,说是如今好莱坞的传奇人物一点都不为过,也是像她这样梦想成功的年轻导演的榜样。

  或许成功无法复制,但有些先例总能借鉴。

  这边的杜克还在忙于应酬,另一边的影厅入口处,很多人正在排队进入。

  《洛杉矶时报》的影评人肯尼斯·图兰和《好莱坞报道者》的影评人托德·麦卡锡这对老朋友相约而来,虽然主办方没有提供任何免费的服务,他们还是想方设法弄到了首映式的入场券,以便第一时间看到杜克·罗森伯格的大作,然后展开针对性的评判。

  走进放映厅,坐在相邻的座位上,两人边等边聊。

  “我很想看到一部《独立日》式的纯粹的爆米花电影。”托德·麦卡锡如此说道:“最好这是一部典型的杜克式电影。”

  “你不是非常讨厌这样的电影吗?”肯尼斯·图兰略带的疑惑的问道:“为什么?”

  “因为《独立日》太成功了,这种成功根本无法复制,也无法延续。”

  听到托德·麦卡锡的话,肯尼斯·图兰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杜克在《独立日》上已经做到了感官刺激的极限,不可能做出超越。”

  “所以说,如果《拯救大兵瑞恩》还是纯粹的爆米花。”托德·麦克西微微眯起眼睛,“还以爆炸为卖点,必然会被人拿来与《独立日》做比较,然后……”

  “引发审美疲劳。”肯尼斯·图兰接过了他的话,“票房达不到预期,乃至票房失败?”

  托德·麦克西笑了起来,“我们不是一直在等着看他失败吗?”

  “是你们,不包括我。”肯尼斯·图兰连忙撇清关系,“我一向很喜欢他的电影,如果不是上次他做的太过分,我也不会随你们……”

  “肯尼斯,批判杜克·罗森伯格,是整个影评界达成的共识!”

  老朋友的这句话过后,肯尼斯·图兰不再说什么,而是静静等待影片开始,据他得到的消息,杜克·罗森伯格在这部影片中,已经有了不少风格方面的转变,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年轻导演,显然明白《独立日》后他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独立日》的商业成绩实在太恐怖了,哪怕是到现在,还有一些海外市场在放映,全球票房已经无限接近9亿1000万美元,距离《侏罗纪公园》的票房纪录越来越近。

  在肯尼斯·图兰看来,杜克·罗森伯格在商业方面做到了极致,甚至未来十几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都无法突破这一成绩,对于导演来说,这既是荣耀,也是禁锢,如果不适时作出风格上的转变,一生的成就恐怕仅限于此。

  就在他后面几排的地方,普通的影迷越来越多,如今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艾伦、琼斯和库尼特斯重新聚在一起,出现在了首映的剧院当中。

  “老规矩,不要水,不要爆米花。”

  库尼特斯边嘟囔,边坐在椅子上,“虽然杜克的电影是标准的爆米花电影,却又是最不适合吃爆米花的电影。”

  艾伦和琼斯懒得理睬他,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反而库尼特斯旁边的一个年轻学生模样的观众,好奇的问道:“为什么啊?”

  “你以前没有看过杜克执导的电影?”库尼特斯转头问道,那个学生摇摇头,“看过,看过《独立日》。”

  “那低头吃爆米花或者喝水的时候,是不是会错过精彩的镜头?”

  “好像……是啊。”

  “认识下,我叫库尼特斯,标准的杜克·罗森伯格式影片爱好者。”

  “我叫欧文,我非常喜欢《独立日》……”

  好莱坞中国剧院中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等待期盼的影片上映,而不是特别远的地方,神圣公民大礼堂中也聚集了大批观众,他们同样在等待影片上映。

  两个大型首映式同期举行,衬托出了好莱坞表面的繁华和背后的竞争。

  摆脱媒体记者的纠缠,梅尔·吉布森走进剧院,找到了经纪人马丁·鲍勃,两人默契的走到了安静的角落里。

  “联络好了?”梅尔·吉布森问道。

  “有派拉蒙和维亚康姆帮忙,还算轻松。”马丁·鲍勃压低声音,“我们帮那些人弄到了《拯救大兵瑞恩》的首映入场券,他们已经坐在了对方的剧院里。”

  院线不占优势,只有从别的地方入手,梅尔·吉布森可不想输给那个给他带来巨大麻烦的年轻导演,做这些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何况对方在《勇敢的心》背后动的手脚,也不比他们少。

  随着梅尔·吉布森走进剧院,这边的放映即将开始。

  另一边的好莱坞中国剧院内,灯光正在一排接一排熄灭,坐在有点靠后的位置上,路德的眼睛直直的看着银幕,似乎现在就想找出电影的缺陷。

  他是一个黑人,而且是某个黑人权益组织的代表,今天他要带上有色眼睛,好好审视那帮白佬拍摄的电影!

  与此同时,靠前两排的罗德里格兹有同样的想法,拉丁裔为二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主流社会怎么可以忽略他们?

  标志性的配乐中,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片头出现,接着是华纳兄弟和华特迪士尼的片头,随后,一面陈旧的星条旗迎风飘扬!

  第一百七十四章 刮目相看

  影片开始了,放映厅中的观众陷入了沉默,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前方的大银幕,耳朵捕捉着响起的配乐。

  一开始,小军鼓之声以坚定铿锵的形象从战争远去的尘烟中由远而近,金属色彩非常鲜明的军用小号取代了交响乐中通常使用的古典小号,和着低回的人声哼鸣,用无比感念而缅怀的话语,仿佛雾霭中逐渐明亮的晨光一般,不着痕迹地流转心间,渐渐激昂壮美,又渐渐轻声呢喃。

  暗淡的星条旗迎着风,管乐的声音也在漂着,在这个固定镜头下影片一点点的打开了它开始的幕影。

  老人从镜头前疾步走来,一步步的走到墓园时,适时的一个镜头将老人的眼睛进行了特写,于是那埋藏在记忆里的往事徐徐的展开,那心灵的窗户慢慢的变得明亮。

  “开场大战在哪里?”库尼特斯皱起眉头,低声嘟囔,“不是说开头是一场登陆战吗?怎么是这些,这可不像是杜克的风格!”

  “是这样。”艾伦和琼斯附和。

  然而,接下来的事实证明,影片没有让他们失望!

  巨大的海浪声中,大批盟军登陆艇向着海滩冲去,不少士兵趴在船舷呕吐,晃动的镜头,使得库尼特斯忽然产生了晕眩感,仿佛他自己也在那劈风斩浪的登陆艇上。

  镜头转到登陆艇内部,军官颤抖的双手显示出了此刻的心理压力,士兵没有视死如归,或冷漠或恐惧或祈祷,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登上那座要命的海滩。

  在登陆艇前挡板打开的一刹那,战斗没有任何预兆的爆发,没有铺垫,没有呐喊,有的只是无情的子弹以及倒下去的具具尸体。

  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上尉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罕见的真实。

  “这……这太残酷了!”

  库尼特斯听到旁边响起的声音,转头看了过去,那是刚刚交谈过的叫做欧文的人,他捂着嘴,“这就是真实的战场吗?没有打不死的兰博吗?”

  “战争中没有打不死的英雄!”

  虽然嘴上这么说,库尼特斯却不得不感慨,这场战争戏真是残酷到可怕!

  坐在前排的汤姆·汉克斯,由于已经看过几次影片,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杜克的制作手法上,特别是他几乎全程参与了拍摄,加之在这个圈子里也算经验丰富之人,与片场拍摄时的情景结合,总能得出一些分析。

  “很明显,杜克在后期制作中,用上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剪辑方式。”

  汤姆·汉克斯很确认这一点,开场大战中,杜克明显采用了一组连续性镜头来体现拍摄效果,并且分别选用不同的镜头——如中景、近景——来呈现战争场面。

  其中,为了特别凸显战场上士兵们的挣扎以及战争的血腥性,他煞费苦心使用了特写镜头,以取得逼真的视觉效果。

  如在海滩上以及海水中战士们拼命向前,在水中奋勇前进的战士被疯狂发射而出的子弹射中,此时特写镜头让人更加直观见证到了这一幕惨烈场面,只见鲜红的血液从战士身上源源流出,立即将其身边的海水染红,战士随之倒下被海水淹没。

  随后,镜头画面逐渐被拉大,又以小全景的方式让人目睹了海上鲜红、悲壮的场面。

  战争残酷无情,生命在战争面前变得渺小而脆弱,甚至是不堪一击。

  哪怕是最迟钝的观众,也能从开场大战中体会到这一点,作为资深影评人的托德·麦卡锡当然也不列外,他的脸色不是很好看,虽然影片仅仅开场,却足以让他判断出,这是一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杜克·罗森伯格电影。

  想起影片大规模宣传时,影评人纷纷在专栏里嘲笑这是外星人版的二战、除了爆炸什么都看不到的话,他的脸色更黑了。

  影片确实有很多爆炸,而且是接连不断的爆炸,但这些爆炸不是为了爆炸而爆炸,如此大规模的抢滩登陆战,如果没有爆炸,那才是笑话,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爆炸完全舍弃了《独立日》和《勇闯夺命岛》那种非常夸张的方式,在保留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显得异常真实。

  相比之下,坐在他旁边的肯尼斯·图兰眼中少了些偏见,能以相对更公允点的角度审视已经看到的画面。

  在这段战争场面中,杜克·罗森伯格明显摒弃了以往惯用的拍摄制作模式,史无前例的使用纪录片式的镜头展示战争——用手提摄影机抢拍登陆场景、齐腰高的跟拍角度、迂回晃动的画面、个人化的面部特写、快慢镜头的组接、运用蒙太奇技巧中的重叠剪辑将零碎的抢拍镜头组接连贯……

  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恐怖战场的骇人场面,也造就了影片独有的镜头表达。

  手提摄影机镜头的广泛运用,使得影片镜头的画面角度处于平行状态,或者是相对于被拍摄物呈现出四十五度角,这种接近人观察物体的角度,令银幕上的人、物以及事件更加真实可信。

  作为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在好莱坞做了一段时间副导演的安娜,有着同样的感受。

  随着近乎于士兵的视角,像她和艾琳这样的观众,被导演杜克·罗森伯格身临其境的安置在奥马哈滩头,感受枪林弹雨的威慑,体验战争的残酷血腥!

  “这不像是杜克的电影啊!”

  尽管看过预告片后,艾琳·兰黛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现在还是忍不住的惊讶。

  没有美丽的广角镜头,没有超大的大场面,没有炫目的运动镜头,没有凌厉的剪辑风格,没有火爆的特效爆炸……

  如果不是非常确定导演就是杜克·罗森伯格,艾琳绝对会认为这是其他人的作品。

  但是,她没有失望,影片一如既往的精彩好看,即便血腥的有点恶心。

  “艾琳,你应该为他感到高兴!”

  听到好友的话,艾琳疑惑不解,“为谁?”

  “杜克·罗森伯格啊。”安娜压低声音,“你们不是朋友吗?在我看来,他风格转变的第一步非常成功,说不定这部影片会成为他的代表作。”

  这是安娜的真实看法,仅仅是这段开头大战,就足以铸就影片的史诗格调,只要后面的叙事不崩掉,这部影片必然会成为战争片中的经典,甚至是最为经典的一部。

  就在安娜和艾琳趁着战争戏告一段落,窃窃私语了几句的时候,肯尼斯·图兰还在对影片进行分析。

  这很难说是杜克·罗森伯格式的电影,风格的转变确实很明显。

  很显然,杜克·罗森伯格认为大场景不能很好的传递出战争的恐怖感,所以他没有使用多少广角镜头来展示全面的战场,严格说起来只是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穿插了一回全景——镜头由已经抢占滩头的士兵,渐渐摇到充斥着车辆、船只和尸体的海滩,最后定格在一个背包上印有“瑞恩”字样的尸体上。

  除此之外,影片更多的采用了中景,以及中近景和特写,比如米勒上尉颤抖的手和士兵紧张恐惧的脸等等,然后杜克·罗森伯格把这些中近景与特写放在银幕上和观众眼前,使战争中的死亡真实到让人震撼,让人无法接受。

  在这里,死亡来的是如此的突然,如此的快,没有不切实际的侥幸,没有中弹后还活蹦乱跳的英雄,没有临死前的垂死反击,这些死亡段落的放大,轻易就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传达出战争的恐惧、悲惨与人性的没落。

  用战争的惨烈,来表达反战的思想,手法虽然不新鲜,但杜克·罗森伯格做的极其出色。

  就算是旁边的托德·麦卡锡,也不得不承认,杜克·罗森伯格做出了明显的改变,单以这开场戏来说,恐怕能算成功的改变。

  最典型的,就是影片镜头的长度,托德·麦卡锡清楚的记得,杜克前三部影片的平均镜头长度不超过2.5秒,长镜头只能用极其罕见来形容。

  而这段戏中,他大量运用了写实性的长镜头,估算平均镜头长度应该在7秒以上,虽然这样没有了短镜头快速切换带来的凌厉感,却能不间断的展现战争过程,让人不知不觉间融入到镜头中来,融入到影片中来。

  给托德·麦卡锡不同的还有剪辑,那个年轻的导演明显放弃了以往不遵循任何逻辑的剪辑方式,回归到了逻辑剪辑的行列中,影片这段戏不是为了保持镜头长度刻意为之,而是在遵循合理性的逻辑剪辑原则,是在一段事情结束或者交代另一组令人关心的画面时进行剪辑。

  哪怕心中有偏见,托德·麦卡锡也没有从镜头剪辑切换中产生被迫接受画面的感觉,镜头剪辑自然而又流畅。

  纵使对杜克·罗森伯格的感官恶劣到了极点,托德·麦卡锡心中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年轻的导演有了巨大的进步,执导水平甚至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接下来的镜头,杜克·罗森伯格在最薄弱的情感表达上使用的手法,简直让人刮目相看。

  第一百七十五章 希望和期待

  大片大片的麦田中,一座小屋安详地矗立在远处,一条小路蜿蜒的把它与远方联系在一起,一辆军车从前景入画,卷起一路的烟尘,打破了田园的宁静。

  这个画面作为影片开始后空中最为美好的场景,一改之前的灰白冷色调,以暗黄为主,带给人些许的暖意,但是天空尚未散去的乌云使整个画面看上去依旧是偏冷的色调,似乎在暗示着影片的情感尚未从奥马哈海滩登陆的惨烈中转换出来。

  托德·麦卡锡很清楚,这是杜克·罗森伯格擅长的煽情,一切都是在为之后的煽情场景做铺垫,但与《勇闯夺命岛》中的浴室遭遇战和《独立日》总统演讲这两场简单粗暴的煽情戏比,这里显得更含蓄更感人,甚至让他这个讨厌杜克·罗森伯格的影评人都难以生出反感。

  在这一段落中,年轻的导演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带领人观看瑞恩的妈妈,体会着她被战争打破的安详和巨痛,哪怕没有任何一句台词,哪怕只是简单的瘫坐在地,却充分让人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悲痛和哀伤。

  同时景深镜头的运用,将代表美国军方的将军和代表美国千万个普通家庭的瑞恩妈妈连在一起,让人体会到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失去儿子的年迈母亲如何承受如此悲痛的消息呢?

  影片把和平的美好与家的温暖和盘托出,似乎暗含着美利坚合众国正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家庭保卫着,国家理应保卫家庭的完整和幸福。

  杜克·罗森伯格不仅表现了战争前线的惨烈,更将战争后方的悲痛通过一位年迈母亲的无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给人心灵上极大的震撼!

  “他改变的是如此大,改变的是如此成功。”

  托德·麦卡锡听到了肯尼斯·图兰的喃喃低语,“原本我认为他只是一个优秀的商业片导演,就算能做出改变,也要像斯皮尔伯格一样,历经十多年的磨练,但他成长的太快了!快到让人难以接受!”

  伴随着这些话的,是周围传来的抽噎声,似乎很多观众都被这种异常含蓄的煽情方式感染了,就像银幕上失去三个儿子的母亲一样感同身受。

  “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忽然有人在说,“她是如此的爱我,我却好久没有去看她了。”

  母亲,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存在!

  “军方拯救的不只是瑞恩的母亲。”艾琳·兰黛似乎有些感性,“而是美利坚所有母亲的希望。”

  “是啊,有了这场戏作为铺垫。”安娜回应的还是电影角度的话,“后面的拯救就不显得那么突兀和有争议。”

  杜克的叙事手法明显更加老练和成熟了,他成长的可真快啊!安娜心中叹了一句。

  “……因为你们为自由,付出了重大代价,亚拉伯罕·林肯敬上。”

  画面上,马歇尔将军读完林肯的一封信,坚定的说道:“那孩子还活着,我们要派人去找他,然后带他远离战场!”

  影片彻底交待清楚了主题,相比过往的好莱坞电影,出现的好像有些晚,观众却没有不满,掌声没有任何预兆的响起。

  先是单调的掌声从后排响起,接着向四周蔓延,渐渐变得杂乱,杂乱只持续了不到两秒钟,就变成了海洋,掌声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

  中间有人率先站了起来,更多的人站了起来!

  全场起立!鼓掌!再鼓掌!

  艾琳和安娜早就站了起来,她们拍动洁白的手掌,为这部才开场的电影鼓掌,为制作出如此佳作的导演鼓掌!

  艾伦、琼斯、库尼特斯以及旁边的欧文都站了起来,哪怕拍痛手掌也不停歇!开场的大战让他们震撼,随后的文戏让他们悲伤,影片已经调动了他们的全部情绪!

  汤姆·汉克斯和伊诺·马丁也站了起来,他们非常清楚,接受杜克·罗森伯格的试镜邀请,绝对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肯尼斯·图兰也站了起来,为那个年轻导演而鼓掌,他的进步之大,已经超过了他最高的预估!

  托德·麦卡锡也缓缓站了起来,虽然对方触及到了他的利益,他过后势必会挑刺抨击,却不妨碍这一刻为如此精彩的佳作鼓掌喝彩!

  作为某个黑人组织的代表,路德从影片开始五分钟后,似乎就忘记了他的使命,全情投入到了影片的情节和氛围中,甚至刚才还为那位母亲留下了泪水,此刻的他就像完全没有看到登陆战中没有黑人一般,只是用力的拍打手掌。

  “这是最好的战争片!”

  不仅仅是黑人路德,另一边的罗德里格兹也有这种想法,不过他的头脑比那些黑人要强一些,明白自己喜欢这部电影归喜欢,想要为他喝彩也可以尽情喝彩,但影片放映结束后,该做的一样的都不会少。

  喜欢一部电影,无法取代现实的生活!无法取代绿油油的美钞!

  连米勒上尉在内,七名优秀的战士加上一个瘦弱的翻译,成为了拯救瑞恩的小分队,八个人冒着全部阵亡的危险,去救一个人到底值不值?

  观众重新落座,大部分人都不想思考如此沉重的问题,只是随着影片的节奏,去感受,去体验,去进行一次情感冲击和洗涤……

  “他们不会都死掉吧?”

  欧文问旁边的库尼特斯,库尼特斯摇摇头,“按照杜克以往的风格,米勒上尉完全可以一人打全场,甚至能杀到柏林干掉希特勒那个混蛋,这部影片很难说了。”

  “肯定要死人!”

  趁着小分队行军的时间,琼斯也参与到了这个小话题当中,“影片的主题有些沉重,我觉得会死掉很多人,看到那个厄本了,笨手笨脚,明显是个没有战场经验的新兵,这种人往往会害死战友。”

  就在他们说完没有多长时间,枪就响了,那个强壮的像头牛,怎么看都像是兰博的卡帕佐倒在了血泊中,真实的战场上没有强者,当杰克森干掉德军狙击手,军医韦德冲上去时,卡帕佐阵亡了。

  还没有打听到瑞恩的确切消息,已经有一名士兵阵亡,八个人冒着随时阵亡的危险,深入德军的腹地,为了一个家庭,去拯救一名普通的士兵,到底值还是不值?

  影片没有明确的交待,军人必须履行职责,米勒上尉带领自己的队伍,继续前进,即便是他们都不能理解这一任务,依然要完成,然后又有人阵亡……

  肯尼斯·图兰看得格外认真,前面的开场戏确实可以用经典乃至史诗来形容,他却不会忘记,杜克·罗森伯格是爆炸狂魔,是毁灭公爵,虽然其中的风格有了明显的改变,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依然是他擅长的火爆和煽情场面。

  接下来略带平淡的叙事节奏,同样是导演功底的重要体现,一个只会煽情和爆炸的导演,永远也成不了顶尖的大师。

  “交待小分队人物背景性格的平淡,以便丰满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同时穿插小高潮,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低语一句,肯尼斯·图兰点了点头,这是非常聪明的手法,而且实际效果也不错。

  第一个小高潮中,列兵卡帕佐被狙击手击中,不幸牺牲;第二个高潮仅在两分钟后,美军无意间与德军遭遇,从而造成近距离对峙,最后以敌方被击毙告终。

  两个高潮连接得如此紧密,仿佛预示着本该得到休息的精神并不可放松,置身战争,理当如此,但一味强调警惕、危险,容易让观众的神经绷的太紧,也容易让人因持续紧张而疲惫,于是新因素介入——第一个瑞恩带着搞笑的蠢气上场。

  而一点失望过后,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希望和期待。

  第三个高潮来临,以数铭牌为过渡,小分队的又一名成员——军医韦德死在攻击雷达站的途中;紧接着厄本放走德国人引发了第四个动作性不强,却更为重要的高潮——列兵莱宾扬言离开,霍瓦特中士举枪阻拦。

  这个高潮的人物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不单单是小分队里的上下级,还有队员之间的分歧,以及最终极的矛盾——此次行动到底值不值得!

  杜克·罗森伯格极其聪明,始终没有做正面交待,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

  “没错,问题本身确实值得思考!”安娜对艾琳如此说道,她毕竟不是刚毕业时的学生了,在好莱坞待了很长时间,对这个圈子大部分导演和制作人的心态还是有些了解的,“但每个人站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必然不同,这种问题极容易产生争执,争执势必会变成争议,而有争议才会带来足够多的话题,才能给媒体宣称炒作的嘘头,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是这个道理。”艾琳点了点头,“我虽然只与杜克见过两次,但从莉亚阿姨那里了解过他,杜克深受莉亚阿姨商业为先的理念影响!”

  一场爆炸结束了两人之间的这次私语,在影片进行一多半后,片名中的主角终于登场了!

  似乎是期盼了太久,似乎是被影片的气氛所感染,剧院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同时欢迎影片内外的大爷——詹姆斯·瑞恩登场!

  第一百七十六章 掌声雷动

  真正的詹姆斯·瑞恩出现时,影片已经走过了一多半,以肯尼斯·图兰的推断,按照好莱坞的制片规则和杜克·罗森伯格的习惯,接下来必然还有一场大战,实现最后的救赎。

  但他明显感觉到,其实瑞恩这个人并不重要,杜克·罗森伯格想要表达的目的很明确——救谁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救人这项行动。

  同时,作为资深影评人和媒体从业者,肯尼斯·图兰敏锐的察觉到,这部影片上映后必然会引发讨论的风潮,即便它是如此符合美式价值观!

  杜克·罗森伯格好像永远都不会忽略市场?肯尼斯·图兰嘴角挂上了一丝无奈的笑容,争议和风潮往往能杀死一部电影或者引爆一部电影,那《拯救大兵瑞恩》呢?

  高潮大战即将来临,剧院中的掌声早已落下,库尼特斯瞪大眼睛,直直的看着银幕,他旁边的同伴,甚至周围所有的观众,莫不是如此。

  这些来参加首映式的观众,很多都是冲着导演而来,对于杜克的习惯有所了解,既然开头的大战精彩残酷到让人灵魂都为之颤抖,那结尾高潮戏又会带来什么样的观影体验?

  “大战之前还有片刻的宁静啊。”

  听到艾琳的话,安娜笑了起来,凑到她耳边低声说道:“罗森伯格导演这是在用美好回忆彰显人性的光辉。”

  在安娜眼中,经由战场命运而揭示人的感情世界,是杜克在这部影片上最重要的进步和成功,为了表现人性的完美和对战争的恐惧,他特意在影片的第二次大战之前安排了一次片刻的宁静,在这种宁静中让人体会人性的光辉和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在这一段落中,镜头又出现了米勒上尉颤抖的手以及他上半身的中景镜头,安娜看到了小分队的最高指挥官在大战之前对命运的担忧和无望,当他坐下和瑞恩谈论家人的时候,他告诉瑞恩要回忆和家人在一起的具体的事情而不是他们的音容笑貌。

  杜克在这里巧妙的使用了一组正反打镜头,基本上都是两人的面部特写,安娜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到的是无奈和辛酸,那位年轻导演似乎想通过瑞恩的嘴,将千千万万个美国普通士兵战前的美好的生活传递给所有人,但是战争却把这一切都攫走了。

  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没有争吵,没有怀疑,虽然他们不知道命运最终会怎样,但都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与战友共同迎接激战的到来。

  导演将这片刻的宁静和后来必然会出现的激战放在一起,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宁静生活的宝贵和战争的残酷,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相比于安娜,另一边的肯尼斯·图兰有不同的感受。

  在他看来,真正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导演不会只迷恋战争的血腥和刺激,相反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人情、人性,人在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精神状态,从而让人类认识到战争的可恶,和平的珍贵,让每一个观看者都能从内心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杜克·罗森伯格终于控制住了内心的毁灭欲望,借用战争的毁灭表达了一个极其深刻的主题。

  想要把这一主题继续深化,同时让观众铭记在心,彻底成为打动人心的力量,接下来需要的是什么?

小说相关章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