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明末烟云】第六章 精忠报国 - 1,2

[db:作者] 2025-07-11 17:08 5hhhhh 8220 ℃

  周皇后正色道:「皇上如今每天布衣减食,身体每况不佳。却依然坚持清晨既起,亲力亲为,不厌其烦批阅大量奏章。臣工们应该感同身受,以此为榜样,尽心尽力为国分忧、为国尽力,好助我大明重振江山呀。」

  臣工们跪伏于地惭愧道:「臣等谨记皇后娘娘的教诲,必当竭尽全力,报效国家,重振大明,报效国家,重振大明。」

  朝堂上,臣工们渐渐传出一片此起彼伏地低哭声,不知道是为大明今日的祸难痛心而哭,还是担心明日自己的脑袋是否还在而哭。

  周皇后凤眸里的眼珠子缓缓有力的左右划动着,眼神在不察觉间凌厉无比。

  看着这一群只知道哭哭啼啼地臣工们,周皇后内心里万分的焦急失望和感慨,但如今也只能靠他们来维持这个朝政了。周皇后无奈的仰首闭上眼又睁开凤眸,无心地看了一眼乾清宫大殿顶部的华贵装潢。

  接着周皇后便转身往暖阁走去,宫女太监们赶紧紧随其后。

  一直看似无动于衷的王承恩见机行事,上前两步面向着臣工们,脸上一片平静无波。

  王承恩尖尖的嗓音道:「退朝…」

  臣工们正色道:「臣等…恭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周皇后保持着母仪天下的风度,轻移莲步走向暖阁,在王承恩与宫女太监们的跟随下,看望崇祯帝去了。

  臣工们在周皇后走入暖阁以后,也有条不絮的如潮水般退去,只听见一阵衣袖摩擦声和走路声。

  一会儿,乾清宫大殿里,再次回复宁静,变的静悄悄起来。

  ※※※※※※※※※※※※※※※※※※※※※※※※※※※※※※※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

  李自成率三十万大军在沙涡口造船三千,并征集民船万余,由禹门口东渡黄河,取道山西,直指京师。

  李自成留下高一功(高皇后的弟弟),让他留守陕北,发展根据地,并为前线筹备粮饷物资。

  过黄河后,李自成率东北一路主力约二十万北上,攻下汾州、阳城、蒲州,隔日攻下怀庆,杀卢江王载堙。

  刘芳亮率领的十万人马,作为进攻北京的一支偏师,渡过黄河以后,就同主力分路向晋南前进,一面占领晋南各府、州、县。走上党,破怀庆,再破卫辉,北上彰德,横扫豫北三府,然后北进,占领保定,从南路逼近北京。

  时福王朱由崧(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逃至怀庆,崇祯帝发银一万两安置,城破时福王由东门逃出,到卫辉依靠潞王(朱常淓,神宗朱翊钧侄,万历四十六年(1618)袭潞王,封国卫辉)。

  李自成只顾向前,沿途甚少留兵驻守。新委派的地方官吏,遵照李自成的圣旨,搜捕明朝的宗室和各府、州、县的乡宦、富民,以及乡宦的亲属。只要是平日鱼肉地方,积有民愤的人,一概捉拿,严刑拷打,强迫他们献出金银,充作军饷,没收他们的存粮,部分充作军饷,部分散给饥民。

  李自成每到一地,就将已经拆掉的驿站恢复,整顿驿卒,配备马匹。所以沿路到长安的信使和公文不断,朝中大事和关中、汉中、河南、湖广等地情况,也都不断地向李自成和西安禀报。倘若有重要军情,则逢站换马,星夜兼程,虽相距数百里,一日夜可以到达。

  李自成曾经做过驿足,所以当了皇帝以后,特别关注驿站的恢复。

  山西总兵官周遇吉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分别布置河防,并向京师求援,但北京已无兵可调,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将熊通率领二千士卒助战,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黄河之后,赶赴代州、宁武关为北京建立阻击防线。准备粮饷和火炮火药,弓箭刀剑等武器装备。

  周遇吉把代州设为第一道防线,架设一百门火炮,边守边待援,如果援军不至又守不住,那么就再退到天险宁武关的第二道防线。这里架设二百门火炮,而宁武关就是周遇吉的底线,他誓死也不会再退了。

  宁武关易守难攻,所以周遇吉把火炮火药等军事物质多准备在宁武关,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季,周遇吉接替刚刚被明廷处死的许定国出任山西总兵官,赴任之后,淘汰老弱残兵,修缮兵器,加强练兵,积级备战,一心精忠报国。但是只上任一年便接到了孙传庭督师的死讯,周遇吉在府上悲痛欲绝,痛哭流涕。至崇祯十七年,周遇吉上任也只不过两年而已,在国难当头下也难做成什么事迹出来。

  大顺军一到,平阳守将陈尚智贪生怕死,就投降李自成。再劝降熊通,并让他游说周遇吉归降。周遇吉见到熊通后,怒斥道:「我受国家的厚恩,怎么可能跟着你叛逆?!你统兵两千,不去杀贼,为什么反而要做逆贼的说客?!」周遇吉怒斩熊通,将首级送往北京,以显示自己精忠报国、效忠明朝的决心。

  李自成接着进攻太原,尚未卸任的革职巡抚蔡懋德调朱孔训,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英勇出战,视死如归、一军尽殁。

  李自成又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山西巡抚蔡懋德困守两昼夜,精忠报国自缢而死。

  这次是大顺建国以后首次出师,首次攻破省会,同时又处在大顺的全盛时期,将士们都一心想着建国创业,所以对军纪特别严厉。李自成下令,如有强抢民女、夺人财物、杀人越货者,凌迟处死!

  ※※※※※※※※※※※※※※※※※※※※※※※※※※※※※※※

  大顺军营,皇帝军帐。

  傍晚,北风飘雪。

  李自成头戴铁盔,身穿棉甲,脚穿矮革靴,背着手在帐中来回移步。站在旁边的宋献策和高皇后等一众文臣武将都看着他。

  李自成忧虑道:「大顺一路势如破竹,但忧患依然存在。」

  高皇后追问道:「皇上,忧虑何事?」

  李自成忧虑道:「第一件事,要是崇祯将守宣化和大同的人马调回北京守城,使大顺军屯兵坚城之下。万一到时不能攻克北京,事情就不顺利了。」

  宋献策问道:「第二件事情呢?」

  李自成忧虑道:「崇祯不惜割地缓兵鞑靼,把关宁铁骑调回救北京。如此,我军想要一鼓攻破北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高皇后着急道:「第三呢?」

  李自成忧虑道:「要是崇祯,留下几个重臣守北京,自己走山东一条路,逃往南京。就算我们再攻破北京,也将处在鞑靼和明朝的上下夹攻之中了。」

  宋献策眼珠子急转,大脑飞速的运转着,只一会,轻拍一下桌子。

  宋献策道:「要是大顺军已经截断运河,他还能逃往南京吗?」

  李自成严肃道:「如果崇祯决计南逃,他可以绕道胶东南下,也可以从天津乘海船南下。如果崇祯逃到南京,那么他既有江南财富,又有长江天险,以后的战事就打不完了。」

  李双喜上前一步道:「大顺此次消灭明朝,当然不能全靠兵力,除了靠我的声威招抚沿途官绅军民之外,明朝已成崩溃瓦解之势,不堪一击。崇祯疑心重重,瞻前顾后,朝廷每遇大事争论不休,不等崇祯调回关宁精兵,大顺就已经攻破北京城了。北京城一破,皇上入主紫禁城,关宁兵就不敢来了。」

  李自成正色道:「太原攻破后,大顺军走大同、阳和、宣府这一带,从居庸关去攻北京。崇祯要想在这条路上阻止我军前进,就不会将这一路的明军调回京师。虽然大顺军出武关,走真定,攻取北京,路途较近。可是那样进兵,崇祯就会把宣府、阳和、居庸关的兵调回京师。看起来路近,攻北京反而不容易了。」

  李双喜作为李自成的义子,有勇有谋,深得李自成喜爱。有让李双喜作为继承人的想法,只是北京城还没有攻下,天下还不稳定,所以李自成把这些想法埋在心里面。

  李双喜正色道:「目前代州、宁武关我们虽然可以绕道过去,但是如果大顺军绕道此处。要是接下来的战事不顺利,就会遭到周遇吉和崇祯的两头夹击,那样的话,仗就不好打了。」

  李自成正色道:「双喜说的没错,大顺军不能绕道代州、宁武关,不管他周遇吉是草包还是英雄,我们这一路大顺军都必须拿下代州、宁武关以后,再向前进。」

  李双喜正色道:「皇上说的极是,大顺军一定要大造声势,让周遇吉认为我会不惜代价攻打代州、宁武关。要是他周遇吉是草包一个的话,说不定会投降和早逃跑了。」

  文臣武将们齐声道:「哈哈…呵呵…哈哈…双喜…说的好啊…」

  李自成面露欣赏的看着义子李双喜,大加赞赏了他。

  ※※※※※※※※※※※※※※※※※※※※※※※※※※※※※※※

  大顺军在太原休整八天之后,人力物力兵力准备充足了。又攻取了忻州,进而急攻代州,想一举攻破代州。

  李自成心想,如果周遇吉能自动投降的话,那就最好。因为宁武关可是一座雄关呐。

  代州。

  去年,五千余名原来在潼关被打散,又不愿意投降李自成的秦军将士。见山西总兵官周遇吉的精忠报国、抵御逆贼的壮志,都十分感动,纷纷陆续汇聚于山西总兵官周遇吉麾下。周遇吉得到这支秦军的补充,又招募了几千忠心爱国的乡勇,顿时拥兵三万余。周遇吉十分欣喜,大张旗鼓祭拜了督师孙传庭后,誓师报效国家,剿灭闯贼、誓死不渝、马革裹尸,在所不辞。

  雁门关脚下,军事要镇,代州。

  李自成的这路大顺军,又吸收一些明朝降军以后,兵力以达二十多万,大顺军兵临代州城下。

  只见城上看不见一兵一卒,城门大开,李自成开怀哈哈一笑,以为周遇吉早已吓破胆,放弃此城逃跑了。

  便令五万先锋步军大摇大摆的开进城里,但是在大顺军到达火炮射程范围之内时,城上兵卒旗帜蜂起,炮口伸出、弓箭林立,城门立刻关闭了起来。

  倏地,百门火炮齐鸣,炮声一声接一声的轰鸣,炮弹射向大顺军。接着又万箭齐发,大顺军先是被吓了一跳,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然后立刻被火炮炸的尸横遍野、血染大地,再被弓箭射得东倒西歪,大顺兵一排一排的倒下。

  大顺军猝不及防、狼狈慌乱地顷刻间就被消灭两千余人。大顺军最前排原来还兴高采烈的先锋步军一排一排的倒下,后面的步军大乱,李自成急令大顺军撤退到火炮射击范围以外。

  李自成骑马扬鞭大怒,派出十万大军分成三批,一批三万三万余兵力,轮流强攻死打代州。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拿下代州城。

  周遇吉凭城固守,越打越勇,与李自成连战十余日,杀敌一万多人,积尸几乎与城墙平起。然后,大顺兵英勇地不断踩着积尸上面强攻代州,均被周遇吉指挥大明军杀退,在周遇吉的指挥坐阵下,明军的士气高昂,竟比大顺军斗志更强硬。

  十余日过后,明军最后因兵少食尽,援兵又不至,周遇吉眼看代州守不住了,遗憾稳妥地退守宁武关。临走前,把带不走的火炮和军用物质尽皆破坏烧毁,不留一点一滴给大顺军。

  被周遇吉毫发无损从容的退到宁武关,李自成大怒,誓要杀死周遇吉。之前军事会议上说的绕道之事,李自成已经全然否决了。大顺军随后开进紧逼宁武关,向关内发出通牒,五日不投降,便屠尽一城。

  周遇吉早有准备,已经驱散了大多数的老百姓,周遇吉已经做好了杀身成仁、精忠报国的准备。

  周遇吉悉力拒守,怒斥闯贼,李自成怒不可竭,发动大顺军不惜一切代价死攻宁武关。

  宁武关位于山西中部,传说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宁武是由太原北上大同的交通要道,明朝景泰年间建筑关城,与偏关、雁门关一起成为防御鞑靼骑兵的山西三关之一,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宁武关东西两侧是吕梁山脉,两山夹侧形成一个异常险要的陉口,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明军倚仗坚固的工事及宁武关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固守。

  ※※※※※※※※※※※※※※※※※※※※※※※※※※※※※※※

  宁武关,北风呼啸。

  周遇吉站在关上,瞧着关下不远处阵列着的二十多万大顺军,忧心仲仲又斗志昂扬。一身布面甲上,伤痕处处、鲜血涂染,铁盔上的盔缨迎风飘扬。周遇吉并不感到害怕,因为自己这一辈子,就是在刀剑上滚过来的,周遇吉只感觉到全身的热血沸腾。

  充满血丝的双眼射出无比的视死如归、壮志豪情的目光,充满青筋的大手紧紧握住大刀,刀嘴上已经砍缺了几个口子。血迹在刀面上,染红一片泛着光芒。

  又一阵北风大力的刮来,把周遇吉背后的染血披风鼓仰在空中。将士们不觉得冷,反而感觉热血沸腾,因为这正是生命最精彩的时刻啊!

  周遇吉大喊道:「宁武关,易守难攻,吾等三万人可当九万使用,将士们一起同仇敌忾,随我精忠报国、誓杀逆贼,杀…杀…杀…」

  将士们大喊:「跟随总官兵,精忠报国,誓杀逆贼!跟随总官兵,精忠报国,誓杀逆贼!」

  周遇吉大喊道:「吾等只要拖些时日,皇上必然派重兵前来支援,皇上就是我们的强大后盾。」

  将士们大喊:「皇上万岁…皇上万岁…皇上岁万岁……」

  周遇吉知道皇上已经无兵可派了,但是周遇吉现在只能想到这个法子来鼓励明军的将士们了。

  大顺军前。

  千炮齐鸣,无数颗炮弹疾射出去,划过天空,击打在宁武关的厚重的墙壁上爆炸。

  但是宁武关高耸壮阔,两头又是山石推挤,无比坚固。而大顺军的火炮又是从下往上打,丢失许多力道,所以对宁武关的损伤很小。

  在大顺军一阵火炮的攻击之后,明军只感到些许震撼,损失很小,只死了几个人。

  李自成见此,知道火炮在这样的距离下对宁武关无用,只能派大军强攻死打连续不断的攻。如果再让火炮上前一些的话,就会遭到明军居高临下的火炮射程更远的轰击。而大顺军的这些火炮,大多数都是缴获孙传庭,射程同时同样。但是如果火炮在城关上往下轰击,射程会更远的。

  宁武关的地理位置在代州的南后偏西方向,周遇吉在代州战败后没有向北与大同或宣城守军会合,已不阻碍由代州通往大同的道路,农民军一贯以流动方式作战,没有必要返回为一城池作死拼,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恶战。但是一方面周遇吉想要为崇祯备战准备更多的时间,所以不退去与大同或宣城守军会合。而李自成也怕如果绕道前进,要是战事不顺利,就会被明军前后夹攻,所以李自成决定一定要攻下宁武关。

  但是周遇吉大大的挫败了,一路节节胜利、势如破竹大顺军的颜面。李自成感到脸上无光,怒火中烧、颜面有损。所以李自成决定死攻宁武关,不惜一切代价。

  李自成身穿棉甲,骑马缓辔而来。行到大顺军阵前,坐下的乌龙驹也受不住火炮的轰鸣声而显得惊慌。

  李自成强拉马缰绳,一手握鞭向宁武关一指。

  李自成大喊:「上……」

  大顺军炮火停止了,在李自成的一声令下,第一波五万步军立刻发起冲锋,顶起数十根云梯和攻城锤如浪潮一般向宁武关淹来。

  宁武关上,二百门火炮分三段合击,百炮齐鸣、声震百里,炮弹以雷霆万钧之势从上至下射向大顺军的攻城部队。

  由于火炮是由上往下打,所以力道更甚、其势更猛,只见火炮一轮射击过后,大顺军的攻城部队的前部立刻伤亡惨重,兵卒和云梯被炸上空中,又撕裂而落,鲜血从断肢残骸中射出如雾般弥漫战场。大顺兵不顾伤亡接着往前冲,战场上开始炮火硝烟起来。

  大顺军死亡上千人,又英勇无畏的往前冲。宁武关上第二轮火炮开始射击,轰鸣声震耳欲聋,大顺军再死上千人。大顺军再不惧死往前冲,宁武关上第三轮火炮也开始射击,大顺军本被火炮溅射杀伤,伤痕累累的兵卒顿时被炸死三千多人。

  大顺军第一波先锋部队,冲到关下,还剩三万余人。正架起云梯准备强攻之时,关上万箭齐发、滚石火油、劈头盖脸而下。顿时,宁武关下一片哭喊声,火海已成一片。

  大顺兵卒喊声:「啊…呀…啊呀……啊…喔…哇…」

  登上云梯攻城的大顺军兵卒,最先者被杀死而跌落下来,狠狠地又把下面的大顺兵卒一连窜砸伤、砸死。城下的兵卒赶紧举起盾牌护住头顶,但是弓箭和火油又洒了下来,顿时城关下火海烧的更猛了。

  半个时辰以后。

  一会儿功夫,攻城的第一波大顺军便阵亡半数,非但浑身是伤不说,云梯和盾牌被炸毁烧毁无数,再也无力攻城了。而半路准备上前的攻城锤,也因为看不到好的形势而退兵。

  李自成骑在乌龙驹上,急令攻城部队撤退,只慢吞吞疲累至极地逃回来万余残兵败将,城关上火炮再次齐响,大顺军在半路再被炸死半数。

  哭爹喊娘、救命哀声、撕心裂肺的嘶叫着。一阵阵的血腥味随风扑向大顺军本阵而来。一些大顺兵和马匹闻着这个闻到,多少有点胆寒,但是也算习以为常了。

  周遇吉在宁武关大声鼓励着将士们,要他们坚持奋勇作战,精忠报国。明军被周遇吉的激情感染,顿时,明军士气大盛。但是火药、弓箭、滚石、火油消耗甚巨,已经不多了。而大顺军依然还有二十多万的兵力啊。

  周遇吉咬紧牙关,双眼充满坚定的目光,握大刀的手握得更加的用力了。

  李自成立刻调兵遣将,准备发动第二波攻击,李自成的怒火更甚了。

  李自成正色道:「朕原以为,孙传庭是朕一生唯一的死敌,没有想到,大明还有如此敢打死战的将军。」

  李双喜上前道:「皇上小将…带步军…上去攻城…誓死要拿下宁武关…」

  李自成欣慰道:「双喜…果然不负众望…是一个将才…周遇吉的武器装备…军用物质…已经不多了…双喜…你大可猛力带兵给我攻打…」

  李双喜奋勇道:「小将…领旨」

  李双喜豪情壮志的一跃上马,令旗挥舞间,五万大顺兵已经在李双喜身后整装待发。

  李自成纵马扬鞭,在阵前来回奔骑两回,鼓励将士们,声振寰宇。然后李自成骑马奔回大军正前,鹰视狼顾地盯着宁武关上的明军,咬牙切齿的吼道。

  「上…进攻…」

  一声令下,李双喜率领大顺军第二波五万人攻城部队开始冲锋,如浪潮般、如万马奔腾不可止般冲锋而上。

  李双喜知道,自己是义子,也感觉到李自成或许有让自己继位的可能。所以李双喜越来越努力的打仗了,坚持率领大顺兵冲锋陷阵,于兵卒同生共死。大顺兵们也非常的爱戴这位年轻的将军,对李双喜无比的敬重。

  宁武关上,火药、弓箭、火油、滚石已经不多了,周遇吉做好了玉石俱焚、精忠报国、死而后己的准备。

  二百门火炮齐齐转向,对准大顺军的攻城部队,周遇吉举着大刀一声令下,百炮齐鸣、声震百里。

  一颗颗最后的炮弹怀着精忠报国之念,划向长空,炸入大顺军中,死伤一片。大顺军一排接一排的倒下,后面的兵又顶着盾牌踩着尸体一往无前的往前冲。

  一时间,大顺军又阵亡万人,伤万人。但是后面人蚂蚁群一般前仆后继的冲,英勇无惧、冲锋陷阵。

  李双喜在战场中,亲临战阵、毫不畏缩,几个大顺兵举着盾牌护卫在李双喜的身边。

  第二波大顺军冲到宁武关下,立刻顶着弓箭、滚石、火油,架起云梯开始强攻城关,死一个再上一个,一刻不停的死攻。

  半个时辰以后。

  明军的弓箭、滚石、火油已经耗尽,展开了白刃战。一根根的长枪成为了主力的兵器,把一个个大顺兵卒挑落下攻城的云梯,随既狠狠地砸落于地,粉身碎骨、口吐鲜血而亡。

  城上炮失殆尽,李双喜一声令下、令旗挥舞,半路上等待的攻城锤部队在盾牌兵的保护下开始前进,进攻宁武关的城门。

  混战间,周遇吉亲率万余明军,打开城关大门,从关内杀出,大顺军被打的措手不及,死伤惨重,士气跌落。

  李自成下令,令旗挥舞转达旨意,李双喜收到军令,下令撤军。半道正要攻城门的攻城锤部队又撤了回去。

  随后,周遇吉指挥明军快速打点战场,从泥土里、从尸体上收取一些未折断的弓箭和箭头,还有军用物资,只要能用的尽量收集。然后周遇吉又立刻率军退回到宁武关内。

  大顺军两波强攻宁武关,死伤惨重,损失五万多人。天色已晚,赶紧埋锅造饭。李自成安慰了义子李双喜,李双喜稍微安心,但是没能完成任务让李双喜无比郁闷。

  打了一天,天色已晚。李自成谅周遇吉兵少,不敢乘夜偷袭大顺军营,只留少量兵卒值夜,命大军早早睡去,明天继续攻城。

  但是李自成想错了。

  宁武关,深夜,寒风逼人。

  午夜四更时,周遇吉又率军五千趁夜缒城入大顺军营,奇袭又大胜,杀敌数千。由于兵少,大顺军依然还有二十万兵力,所以周遇吉得手后,立刻令明军原路快速返回,不可恋战。

  李自急忙穿好布面甲,骑上乌龙驹,李自成大怒,觉也没有睡好,但是又无奈,只好退军二十里。

  大顺军经过周遇吉的夜袭后,再也不敢熟睡了,李自成派了重病值夜,以防周遇吉再次夜袭。

  第二天。

  大顺军,排兵布阵,纵横数里,鳞次节比,层层叠叠,旗帜飘舞,军容整肃。

  由于明军火药耗尽,火炮无用了。李自成命大顺军的千门火炮向前狂轰宁武关。轰塌东城墙,李自成一声令下,引兵蜂拥而上。

  李自成率领十万大顺军,在旷野上纵横冲锋,刘宗敏、李过、李双喜等将各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如蚂蚁群般铺天盖地的在旷野上冲锋。人吼马嘶、杂声四起、一片恢弘威武的景象。

  大顺军本阵还有十万余人留守,作为预备队和以防不测。

  周遇吉率领明军在城上拼死抵抗,大刀砍烂又换一把继续砍杀,但是兵少越来越顶不住了。

  一个时辰过去了。

  宁武关城门终于也被大顺军的攻城锤撞烂,数万大顺军蜂拥而上,灌入关内。而之前也有许多大顺兵从轰塌的东城墙口攻入,已经在关内与明军厮杀起来。

  宁武关城上已经被大顺军攻下并占领,周遇吉逐步率军退到关内,继续指挥巷战。从战马上摔下来后又徒步奋战不止,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依然越来越猛,斗志昂扬。

  周遇吉的夫人刘氏,蒙古人,饶勇异常,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射死大顺军过百人。

  大批大顺兵卒赶来,数百火箭齐发,被农民军纵火全体烧死,芳魂消散。

  刘氏顷刻间矢集如猬毛,依然顶着最后一口气,射出最后一箭,杀死一名大顺兵卒。刘氏咬牙切齿、口吐鲜血,睁眼而死。

  大顺兵人多势大,数倍于明军的兵力在关内于明军厮杀。明军没有了凭关据险,显然不是大顺军的对手,因为兵力相差巨大。

  明军在关内被大顺军分割成数块作战,一块一块的明军被大顺军逐个歼灭,英勇就义了。

  周遇吉刚割断一名大顺兵的脖子,另一名大顺兵的长枪就向他捅了过来。倏地,一名明军兵卒冲了过来用自己的肉身替周遇吉挡了下来,但是自己被长枪捅穿了身体,然后便倒了下去。

  周遇吉大怒,举刀冲了过去一刀砍死这名大顺兵,连头带肩被砍为两半。这名大顺兵手中的长枪,还插在刚才哪位明军兵卒的身上。

  周遇吉这块的明军,也是越打越少了,但是大顺兵感觉越来越多了。

  乱军混战中,周遇吉挥舞着大刀,率领着数百老秦军将士,被数万大顺军逼在墙角,无路可退了。其他被分割围杀的明军,这时已经全部阵亡、英勇牺牲、为国捐躯了。

  关内的战事逐渐平息了,明军只剩周遇吉这块抵抗最顽强,周遇吉身边只剩下几百人了。

  这些兵大多是原来孙传庭手下的秦兵,原来孙传庭在逃回潼关的时候,说过希望一些兵能够逃走。然后在汇聚到精忠报国将领的麾下,继续为国效力。于是便有了五千秦兵回来跟随周遇吉抵抗逆贼。

  李自成骑马缓辔而来,无数大顺兵鳞次节比的环围在李自成四周。

  李自成一扬马鞭,恶狠狠的道:「汝降是不降,降必重用汝等。」

  周遇吉把大刀架在胸前,不答话,双眼精光四射的盯着李自成。周遇吉一生为生存、为尊严、为国家、为民族、为忠义而奔波奋斗。他的军事生涯占据了他大部分领兵岁月,和宝贵的人生。

  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不论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是宝贵无比的。周遇吉把自己全部献给了国家,不断的抗清和抗顺。一直有打不完的仗,周遇吉也真的感到自己越来越累了。

  周遇吉大喊:「兄弟们…今天让兄弟们…和本总兵一起死…真是对不住兄弟们了…」

  明军将士们大喊:「能跟随周总兵…血战疆场…精忠报国…此生足矣…」

  周遇吉大喊:「说的好…兄弟们…可还有勇气和本总兵一起冲杀一回…」

  明军将士们大喊:「总兵大人…我们的血…还是热着呢…正想放出来凉快凉快啊…」

  周遇吉大笑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精忠…报国…杀呀…」

  周遇吉和数百明军停顿笑容、一脸杀气震耳欲聋地最后大喊一声「杀呀」,向李自成身前的大顺兵阵英勇无畏的冲杀过去。明军将士们的眼里个个带着决绝的杀气和斗志。

  周遇吉边冲边呐喊:「孙督师…小将来找你了…杀啊…」

  无数大顺军立刻蜂起鳞次节比的围护住李自成皇帝,然后万箭齐发射向明军,周遇吉倏地浑身矢集如猬毛。

  周遇吉在奔跑过程中,先是十数箭射中胸膛,透布面甲而入,鲜血喷出。接着又是十数箭,射中面门,一眼被贯穿。

  周遇吉忍着剧痛,依然往前冲,身边的老秦军将士一排一排的被射倒,但是没有一个停止脚步。

  周遇吉大口喷出鲜血,鲜血在空中如雾般飘散开来,然后飘向大顺兵阵那边。

  周遇吉用大刀立地,撑住身子,大喊:「孙督师…皇上…大明…小臣尽忠了…」

  又是一大批利箭射过来,周遇吉与全部明军,全部被射杀。接着,大顺长枪兵蜂拥而上,在浑身矢集如猬毛的明军身上狠狠的捅杀,一根根长枪接连的狂捅明军包括周遇吉的身体。

  一会儿。

  浑身矢集如猬毛的周遇吉被大顺兵卒踩在脚下,与身边躺着的一名老秦军兵卒,诀别地相视一笑,周遇吉慢慢的闭上了流泪的眼睛。

  一名小队长模样的大顺兵走上前来,恶狠狠地一刀把周遇吉的人头砍了来了,但是周遇吉的泪依然在自己人头闭合双眼中流下来。

  密密麻麻的大顺兵把明军围成了一个圈圈,如同一个圆盘一样。

  李自成纵马上前,俯视周遇吉的尸体和兵卒双手献上来的周遇吉人头,深呼吸叹出一口气来。

  李自成惋惜道:「孙传庭,周遇吉二人,是朕一生最大的敌人,也是朕敬重之人!」

  数以万计的大顺军,挤满了宁武关内,关下和关上都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大顺兵。

  北风倏地刮起,满天飘下细细洁白的雪花,顺字军旗在风雪中迎风飘扬。

  李自成骑着乌龙驹,环顾宁武关,叹息此关如此难攻,如此的大明为何还有誓死效忠之将士。这一路下去到北京城,还有那么多的关卡,如果都有周遇吉这样的将领镇守,那么大顺军的仗就不好打了。

  雪花越下越多,渐渐覆盖在周遇吉和明军的尸体上,如同给他们盖上了一块白布。是皇天后土在送别周遇吉和三万明军吗?李自成心里这样想着,然后仰首看着满天飘落下来的纯白雪花。

小说相关章节:【明末烟云】第六章 精忠报国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