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汉血河山(91-103),4

小说: 2025-09-09 12:07 5hhhhh 2860 ℃

  数万百姓夹在魏军和姚家弓骑中间,成为双方屠杀的棋子。一拨拨的百姓,麻木地奔跑着,在乱箭下死去。鲜血汇集成一大片,甚至短暂时间内,变成了溪流。

  「魏军士气已耗尽,箭矢也匮乏。」姚苌观察着战场上的变化,高举长刀,下达命令:「出击!」

  是役,魏军大败,前将军孙威战死,三千骑兵尽殁。

           ***  ***  ***

  冉闵翻身上马,左矛右戟,锋刃在朝阳下闪烁着烈火一样的光辉。他信手挥动铁钩戟,空中传来沉闷的风雷声。一万魏骑披甲上马,列队在他身后。朝阳照在魏国骑兵赤红色的皮铠上,越发红得如血。

  「陛下,如今襄国未下,外救云集,若我军出战,必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固垒以挫其锐,徐观其衅而击之。」卫将军王泰低声进谏道。

  冉闵大笑道:「自吾从军以来,野战无不胜者!胡贼既至,岂可避而不击!汝为我军留守本阵!」

  他举刀咆哮道:「随朕击破敌军!」

  五千魏骑齐声吼叫道:「万胜!万胜!」血红色的潮水,跟在冉闵身后,向胡军的本阵冲去。

  此时,苻生与姚襄两部联军已经会师。姚襄所部依旧是以汉人百姓为屏障,后面以步卒和弓骑为监督。当魏军骑兵进入射程后,弓骑的羽箭也在同一刻离弦。

  魏军骑兵举起手臂上的盾牌,遮挡着射来的箭雨。有不少骑兵倒下了,后面的人策马跃过他们的尸体,依旧向前。转瞬之间,就冲到了阵前。接着,他们并不减速,就这样在百姓的队伍中踏出一条血肉混合的道路,然后撞入姚襄的军阵中。

  喊杀声湮没了一切,赤色的魏军铁骑,如海潮般扑向姚襄的军阵。在冉闵的指引下,迅速撕破了防线。姚襄和姚苌兄弟带着数千弓骑,狼狈逃窜,在地上抛下数以万计的尸体。

  击溃姚家兄弟之后,冉闵调转马头,正想一鼓作气,顺势击溃苻生所部。

  看到冉闵率领魏国骑兵杀来,苻生独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但是想着国师黑龙大师为他准备的大杀器,心中又跃跃欲试,叫到:「布阵!」

  苻生军中,立刻推出了无数几米高的木质大车,结成了车阵。后面弓箭、盾牌、长枪,都排列整齐。魏军的赤潮,撞在这车阵上,就像撞在石堤上一样,立刻停了下来。

  面对车阵,冉闵左矛右戟,木质大车在他的刀锋下顿时化为碎片。然而像他这样神勇的,世上极为罕见。魏军其他的骑兵都只能下马步战,隔着木车与苻生所部对刺。每一瞬间,双方都有无数人倒下。

  这时候,苻生的齐军似是士气低落,开始逐渐后撤。魏军推开木车,逐渐深入齐军车阵。等到魏军深陷阵中时,苻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放火箭!」

  齐军后阵的弩兵拿出早已准备的火箭,射入木车阵中。箭上包裹的油袋四溅破碎,将车阵化作一片火海。在熊熊烈焰里,魏军的勇武毫无意义,顿时陷入慌乱之中。

  「放火箭!」一轮又一轮的火箭,让木阵的火势更加猛恶,让更大范围的魏军陷入崩溃。

  「全军反击!」魏军在烈火中惊慌失措,齐军士气大振,呐喊着反扑上去。在火场外的魏军,也再无战心,转身就逃。

  顷刻间,整个魏军不断溃散,形成了蔓延数里的崩溃线。

  「我冉闵,岂能死于此处!」

  在烈焰中,冉闵发出了不甘的嘶吼。他所在的区域,得到了齐军弩手的重点照顾。无数火箭如雨落下,将他周围化作火场。他武艺再高,也只能不让火箭射伤自己,却无法阻止火焰和毒烟的蔓延。

  「开!」

  冉闵一手舞动铁钩戟,挡开射向自己的火箭。另一只手紧握双刃矛,将面前重达数百斤的木车一个接一个地生生挑飞,开辟出一条通往阵外的道路。朱龙马也奋力跳跃,载着自己的主人,逃出这个死地。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冉闵眼前豁然开朗,终于逃出了火场。他举目四顾,只见车阵内外,尽是一具具魏军的尸体。冉闵心口剧痛,「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

          第一零一章:奋余烈英雄末路(一)

  就在冉闵率军进攻齐军车阵之时,慕容恪带着鲜卑突骑,向魏军营寨发动了进攻。魏军见到慕容恪的旗帜,顿时士气动摇。

  早在公元三三八年五月,后赵石虎曾发兵数十万北伐,围困燕国棘城。燕赵两军相持十余日,慕容恪率两千骑兵于清晨出城突击。石虎大败,慕容恪斩首三万余级,威震海内。

  单薄的营寨根本无法阻挡燕国铁骑的冲击。营寨一破,魏军立刻大溃。魏国诸将狼狈为战,眼看着就要被燕国铁骑全部围剿杀死。

  卫将军王泰召集亲卫,独自率军在最后列阵,为魏国重臣的撤退赢得时间。他部下都是步卒,面对燕国的骑军,只能以惨重的伤亡拖住对方的步伐。而死伤之后,是再无机会逃脱。

  魏军诸将在逃离战场时,望着王泰战斗的背影,眼中充满了泪水。

  大家最早都是被胡人欺负的汉军小卒,是死了也没人多看一眼的炮灰,连冉闵也仅仅是一个汉军大将的儿子,是胡人随意辱骂的对象。而就是这些男人聚集在一起,终究杀死了那些作威作福的胡人,掌控了河北大地的权力,让整个天下都不敢小看他们。

  「王将军,我等必誓死为你报仇!」诸将心中默默立誓。

  王泰带着最后的几十名步卒退进了燃烧的辎重营。片刻,一面残破的红旗在营寨中升起,这是王泰再度举起了魏国的大旗。他一手握旗,一手挥刀,咆哮着厮杀。

  慕容恪站在阵前,看着王泰的英姿,赞叹道:「中原真多豪杰!」他转头对贾坚道:「请将军射杀此人,成全他的忠心!」

  贾坚心中一凛,顿首道:「诺!」他弯弓搭箭,瞄准了王泰。

  一支羽箭飞射,准准地扎进了王泰的心口。他的身子震了一下,大旗脱手,和他的身体一起,栽倒在燃烧的营寨中。

  襄国战役,魏军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只有魏国冉闵及十余个将军身免。姚襄兄弟虽然战败,但前面也曾魏国前将军孙威所部。苻生封姚襄为豫州牧。燕齐结盟,同伐魏国。

  自冉闵建立魏国以来,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兖、豫、幽、冀四州人民及氐、羌、胡蛮数百万口,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北地门阀,对冉闵渐渐失去信心。

  渤海人逄约因赵国内乱,拥众数千家归附于魏国。冉闵加封逄约为渤海太守。故赵国渤海太守刘准,乃晋镇北将军、投靠后赵石勒、获封太子太傅的刘隗的侄子,还有土豪封放,乃是投靠鲜卑慕容皝、获封燕国国相的封弈的堂弟,这两家都分别聚众自守。冉闵以刘准为幽州刺史,与逄约中分渤海。

  燕王慕容俊使封弈率军进讨逄约,使昌黎太守高开进讨刘准、封放。高开,乃晋尚书郎、投靠鲜卑慕容廆的高瞻之子。

  不久,封弈引兵直抵逄约的城垒之外,遣人谓逄约曰:「相与乡里,隔绝日久,会遇甚难。时事利害,人各有心,非所论也。愿单出一相见,以写伫结之情。」

  逄约一向信重封弈,随即出城,见封弈于门外。各屏骑卒,单马交语。封弈与逄约论叙平生之后,因说之曰:「与君累世同乡,情相爱重,诚欲君享祚无穷;今既获展奉,不可不尽所怀。冉闵乘石氏之乱,奄有成资,是宜天下服其强矣,而祸乱方始,固知天命不可力争也。燕王弈也载德,奉义讨乱,所征无敌。今已都蓟,南临赵、魏,远近之民,襁负归之。民厌荼毒,咸思有道。冉闵之亡,匪朝伊夕,成败之形,昭然易见。且燕王肇开王业,虚心贤俊,君能翻然改图,则功参绛、灌,庆流苗裔,孰与为亡国将,守孤城以待必至之祸哉!」

  逄约闻之,怅然不言。

  封弈部下张安,有勇力,封弈曾提前叮嘱他伺机擒获逄约。等到逄约动摇的时候,张安突然冲到前面,持其马鞚,挟持着逄约策马奔驰回燕军大营。回营之后,封弈请逄约入坐,谓曰:「君计不能自决,故相为决之,非欲取君以邀功,乃欲全君以安民也。」

  燕国司马高开至渤海,刘准、封放皆开城迎降。燕王慕容俊以封放为渤海太守,刘准为左司马,逄约参军事。因为逄约被封弈诱骗而被燕军擒获,燕王慕容俊更逄约之名为逄钓。

  燕王慕容俊遣慕容恪攻中山,慕容评攻王午于鲁口,魏中山太守上谷侯龛闭城拒守。慕容恪南徇常山,军于九门,魏赵郡太守辽西李邽举郡降,慕容恪厚抚之,将邽还围中山,侯龛乃降。慕容恪入中山,迁其将帅、土豪数十家诣蓟,馀皆安堵;军令严明,秋豪不犯。慕容评至南安,王午遣其将郑生拒战,慕容评击斩之。

  逄钓亡归渤海,招集旧众以叛燕。燕国乐陵太守贾坚使人告谕乡人,示以成败,逄钓部众稍散,遂来奔。

           ***  ***  ***

  七月,姚襄兄弟收拢河北胡人,得兵七万。兵逼鄴城,于明光宫外扎营,距鄴二十三里。魏王冉闵抱病出战,大破之,追奔至阳平,斩首三万馀级。

  八月,姚襄兄弟复引兵攻鄴,魏王冉闵击败之。

  十月,慕容恪率兵伐魏。

  魏王冉闵欲与燕战,丞相张温谏曰:「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冉闵怒曰:「汝忘襄国之仇耶!置十万将士与王泰将军忠魂于何地!」

  于是悉众而出,与燕军战于常山。前后十战,冉闵每战冲锋在前,无人能挡。燕兵连败十阵,皆有惧意。

  慕容恪亲自巡阵,谓将士道:「冉闵勇而无谋,一匹夫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

  次日,两军再战。魏军多步卒,而燕军皆骑兵,冉闵引兵将入林中。

  慕容恪对部下道:「吾骑兵利平地,若冉闵得入林,则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佯败,诱致平地,然后可击!」遣将诱之,魏兵果然中计追击,还就平地。

  慕容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冉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

  慕容恪选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组成方阵,自己亲自居于阵中,高举帅旗,以为诱饵。

           ***  ***  ***

  冉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铁钩戟,纵横驰骋,激战中已斩首三百馀级。所有的燕军骑兵,见到他的身影,眼中都会产生恐惧。

  冉闵抬头望去,发现远处燕军本阵中多了一面大旗,画着金色的头狼。燕国的骑兵围绕着黄金狼旗,聚成了方形的骑兵大阵。而狼旗底下,依稀可以看到宿敌慕容恪的身影。

  「只要击杀他,燕军必然崩溃!」

  冉闵催动朱龙马,冲入燕军阵列。他要以一人之力,在万军中格杀对方的统帅。这是一场一对万的战斗,但他充满了信心。

  「杀!」一队燕军勇士策马猛冲过来。

  「死!」冉闵厉声喝道。铁钩戟挥动,将迎面扑来的燕军连人带马砸飞出去,撞翻了一排骑士。他策马直前,在燕军的骑阵中割出了一道血肉腾飞的通道。

  转瞬之间,冉闵透阵而出,周围数十米内,竟然再没有一个燕军骑兵。他抬头望去,只见慕容恪的黄金狼旗还在原地,就在两里外。冉闵双腿一夹,朱龙马骤然发力,向前奔去。

           ***  ***  ***

  慕容恪立马在自己的战旗下,看着不远处那个宛如鬼神的人,正高速地撕裂燕军的阵型,向着他逼近。

  「元帅,危险!冉闵那厮离我们只有两里了!」护卫武士提醒慕容恪道。

  慕容恪神情镇定。他极目远眺,只见冉闵与自己的部队已经彻底脱离。冉闵离自己越近,离他的部队就越远。自己在左右军处,已经为敌人准备了一份大礼。

  「弓箭!」慕容恪喝令:「瞄准冉闵和他的马!射中者,官升三级!」

  五千名鲜卑射手一齐张弓搭箭,他们从小玩着弓箭长大,其中至少有五百人在部落里是出名的神射手。

  当冉闵进入射程时,几百枚羽箭同时离弦,羽箭在空中拉出尖啸声,覆盖了冉闵周围的空间。

  冉闵抬头,看见了空中飞来的闪亮箭镞。他挥动矛戟,发出怒雷般的破空声,把羽箭的啸声整个压了下去。沉重的武器将空气搅动,形成了一阵烈风,向着四面八方扩散出去。

  羽箭飞到冉闵身前,可是却被烈风吹得七零八落,软软地落在地上。下一个瞬间,冉闵已经冲入燕军本阵。

  「死!」冉闵双手挥动武器,如同飓风扫过燕军的本阵。接近冉闵的燕军骑士轻易得就被撕碎,大泼大泼的血浆和骨肉向周围泼洒,像是下了一场血雨。

          第一零二章:奋余烈英雄末路(二)

  冉闵宛如鬼神,冲入燕军本阵。他挥动矛戟,携着沉闷的雷声,掀起一轮又一轮血雨。人与马的残肢飞溅,将更多的燕军骑士击落在地。隔着甲胄,不少士兵依然被砸得吐血。

  这些鲜卑骑士曾经自负勇力,但是在冉闵宛如鬼神的伟力面前,他们就像暴露在猛虎前的土狗一样,无法挣扎,不知何时就会死去。骑士们惊慌失措得从马上滚到地上,五体投地,以免被冉闵杀死。

  「他不是人!」慕容恪的副将慕容评睁大了眼睛:「他是妖魔!」

  「不必如此惊慌。无论他是什么,今天都会死在我的面前。」慕容恪淡然道:「你看我军本阵,可有变化?」

  慕容评望着阵前,发现那些骑兵虽然惊恐万分,但是在铁锁的固定下,整个大阵如同怒潮前的礁石一样,岿然不动。冉闵再强再勇,也只能一个个地动手去杀人。一支不会溃逃的部队,就算都伸着脖子让敌人砍,一个人要杀完五千人,也绝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

  慕容评望着主将,心中升起了深深的敬畏。

  「让士兵们继续射箭,不要停止。」

  「让慕容垂带铁浮屠从两翼突击敌军大队。」

           ***  ***  ***

  「破敌立功,就在此时!」慕容垂接到出击的命令,胸中燃起了熊熊的野望。他转头对身后的士兵们吼道:「跟我冲!从此之后,中原将是我鲜卑勇士的牧场!」

  三千铁浮屠缓慢而有序地整队,把铁骑枪并作了钢铁荆棘。精选的骏马开始奔跑,越来越快,在地上带起了闷雷般的轰鸣。他们是燕国骑兵的巅峰之作,是重骑兵的王者。

  三千铁浮屠在慕容垂的率领下,猛地插入了战场。魏军在平原上遭遇了这些钢铁巨兽的冲撞,在少许的抵抗之后就被冲散。跟随在铁浮屠之后的两万燕国骑兵,沿着缺口杀入。没过多久,就演变成了一场屠杀。

  大将军董闰握着手中的刀,眼角流下了两行鲜血。他眼睁睁地看着,无数忠勇的魏国将士舍生忘死地上前战斗,却被狰狞地钢铁巨兽碾成了肉泥。有车骑将军刘茂、有仆射刘群……

  「大将军……快走吧!回到邺城,我们还有希望!」他的一名亲兵立马在他背后,喘息着说。那个亲兵在刚才跟着他杀了几十个鲜卑骑兵,但是面对铁浮屠,也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苍天,为何不佑我大魏!」董闰怒吼道:「杀胡!杀胡!」

  他猛地带马前冲,挥刀斩向迎面冲来的铁浮屠。对面的铁浮屠好不闪避,只是对准他抬起了铁枪。

  战马交错,董闰闪过了对方的冲击,一刀劈在对方后背上。只听一声金属轰鸣,董闰感觉到手腕传来的酸麻感,这一刀像是砍上了一堵铁墙,对敌人没有造成任何伤害!

  董闰不甘心地发出了怒吼,在下一瞬间,几支羽箭激射而来。他胯下的战马一声哀鸣,倒在了地上。董闰从地上挣扎着爬起,却看到了迎面撞来的钢铁巨兽。随着胸口的剧痛,他的身体飞了起来……

           ***  ***  ***

  远处的杀声被风卷上高空,又自上而下地压过来。冉闵突然有些心悸,转头望去,只看到了遮天蔽日的烟尘。这是铁浮屠奔跑时带起的烟尘,但冉闵并不知道。

  密集如蝗群的箭雨向冉闵头上攒射,从未停止。冉闵挥舞矛戟,暴烈的力量如狂风怒雷,掀飞了射来的羽箭,把一批批燕国骑士拦腰斩断。

  冉闵无法计算自己到底击溃了多少人,被铁索连接的燕军本阵已经空了一大半。朱龙马已经耗尽了力量,呜咽着跪倒在地。就连冉闵自己,也已经有些感觉到疲惫了。但他还不能休息。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他只有阵斩慕容恪,才能把握住战争胜利的唯一机会!

  慕容恪平静地立在黄金狼旗下,注视着冉闵搏杀的身影。他眼睁睁看着忠诚的鲜卑勇士一队接一队地落马,残断的肢体落得到处都是。他的眼中没有怜悯,只有冰冷和自信。唯有冰寒如铁的心,加上算无遗策的大脑,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大地上传来了剧烈的颤动,慕容垂率领铁浮屠,在歼灭魏军后,已经向本阵回援。冉闵看到了燕军的旗帜,明白了魏军将士们的结局。他的心中顿时空荡荡的,只剩下剧烈的疼痛。

  冉闵知道,这一战已经没有机会,现在该做的就是及时突围回邺城,这样魏国还有一丝希望。但他实在不甘心,这是数万魏军将士的血债!他已经不在乎了,只有阵斩慕容恪,他才能平息自己的仇恨,让死去的将士们安眠!

  冉闵发出了愤怒的咆哮,从朱龙马上跳了下去,挥舞着矛戟,杀向慕容恪所在的黄金狼旗。他踩着鲜卑军的马背,高速奔行。双刃矛和铁钩戟在他手中如风车般旋转,卷碎靠近的一切。

  所有的鲜卑骑士都向后退缩,没有人敢再靠近冉闵。被铁索连接的战马无法闪避,被他掀起的风暴卷成了碎肉,向外飞溅而出。燕军本阵在一个人的压力下渐渐被分开,裂缝越来越大,指向黄金狼旗的位置。

  慕容恪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有欣赏、有恐惧、也有惋惜。

  他调转马头,对左右道:「此战胜负已定,这只是一个人最后的疯狂了。我们不必陪他发疯。」

  鲜卑众将一齐点头,簇拥着慕容恪向后方撤退。

  冉闵看到了黄金狼旗的退却。他愤怒地咆哮着:「慕容恪,你不要逃!你这懦夫,也配做将军么?」他奔跑着向前追逐,但那黄金狼旗,终究离他远去。

  「懦夫!懦夫!」冉闵愤怒地咒骂着。

  数万燕军已经抵达战场。他们看着血肉横飞的本阵,心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冉闵一个人,几乎杀净了五千弓骑组成的连环阵!

  「战争的胜负,终究不是一个人的勇力所能改变的。」慕容垂心中默然道。他指挥着数万大军,向冉闵包抄杀去。

           ***  ***  ***

  汉武王七年(公元362年),四月,魏燕决战于常山。

  燕军统帅慕容恪设连环马阵,诱魏王冉闵孤身入阵。燕将慕容垂帅重骑夹击魏军本阵,大破之。冉闵杀敌数千,力竭大呼道:「我中土英雄,岂可见辱于夷狄禽兽之属!」乃自尽于阵中。

  慕容恪屯兵中山,遣慕容垂及中尉侯龛帅精骑万人攻邺城。

  魏军重兵名将皆战殁于常山,唯尚书张简及太子冉智组织城中汉民,分发兵器,闭城拒守。

  面对城高池深的邺城,慕容垂并不急着攻城。他分遣诸军,将方圆百里内的汉民都驱赶到邺城内,然后派出游骑巡逻,许进不许出。旬日之内,邺城中骤然多了十几万人口。

           ***  ***  ***

  邺城皇宫里,魏国仅剩的重臣们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意气,眉眼中尽是憔悴。

  年轻的太子冉智坐在御座上,手指按着黄金宝座的扶手,下意识地用力抓紧,直到骨节都透出了青白色:「孤听说,城里已经饿死了不少人。情势危殆如此,诸位都是先帝最为信赖的人,可有良策教孤!」

  尚书张简站出来道:「微臣无能,不能扶危定难。为今之计,只有向汉、晋求援!」

  太子冉智站起身来:「他们会出兵么?」

  张简低下头道:「同是中夏血脉,总有香火之情。若殿下肯退位称臣,看在这百万汉民和千里江山的份上,他们也会出兵的!」

  太子冉智道:「若能保全河北汉人元气,孤一已富贵,又算得什么!」

  尚书张简遣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出城突围,分别向汉、晋奉表请降。

  使节出城之时,被燕军游骑发现,略做厮杀,就成功突围而去。

  这是慕容垂所命。他不满足于攻下一个毫无反抗之力的邺城。唯有在城下击败汉、晋两国的军队,才能成就千古名将的威名!

           ***  ***  ***

  早在去年,桓温闻中原大乱,上疏请出师经略荆北、兖、豫、徐州,事久不报。桓温知朝廷仗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殷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

  桓温屡求北伐,诏书不听。十二月,桓温拜表辄行,帅众四五万顺流而下,军于武昌,朝廷大惧。殷浩一度打算辞官避让。司马昱亲自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终使桓温率军还镇,返回荆州。

  收到魏国以传国玉玺求救的文书后,殷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以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奖荀羡为督统,进屯寿春。与苻生所部战于颍水之诚桥,谢尚等大败,死者万五千人。谢尚奔还淮南,殷浩闻尚败,退屯寿春。

          第一零三章:取巴蜀桓温借刀(一)

  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羲之遗浩书曰:「今以区区江左,天下寒心,固已久矣。力争武功,非所当作。自顷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哉!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复及,莫若还保长江,督将各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引咎责躬,更为善治,省其赋役,与民更始,庶可以救倒悬之急也!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

  羲之又与会稽王昱笺曰:「为人臣者谁不愿尊其主比隆前世!况遇难得之运哉!顾力有所不及,岂不可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喜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喜。功未可期,遗黎歼尽,劳役无时,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己,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者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先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若不行,恐糜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也。」不从。

  殷浩率七万大军进屯泗口,遣河南太守戴施据石门,荥阳太守刘遯据仓垣。姚襄引兵迎击,度浩将至,诈令部众夜遁,阴伏甲以邀之。浩闻而追襄至山桑。襄纵兵击之,浩大败,弃辎重,走保谯城。襄俘斩万馀,悉收其资仗。殷浩部将刘启、王彬之败死。姚襄进据芍陂。

           ***  ***  ***

  魏詹事刘猗求救于汉国。

  诸葛雅在洛阳宫召开军议,讨论是否救魏。

  魏使刘猗号哭于庭,顿首再拜,道:「自三代以来,夷狄祸乱中国,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中原数百万汉人,夙夜以望汉王仁义之师。昔幽王失政,犬戎涂炭关中,而秦能定之。故周德迁易,终成始皇帝业。若陛下能发兵相助,魏王愿举国听之,且以传国玺相谢!」

  诸葛雅沉吟道:「使者远来辛苦,且去驿馆歇息。」

  等魏使刘猗离去后,将军钟烈进言道:「愿为先驱,渡河救邺,为陛下取回传国玺!」

  诸葛雅笑道:「钟将军勇气可嘉,但我对传国玺其实不甚在意。汤放桀,武王伐纣,秦灭六国,皆赖上下同欲,国治兵强,传国玺不过一块玉石而已,得失又何须介怀?」

  李鸿面对众人,侃侃而谈:「凡事欲得其利,必先思其害。我军精锐,不过十万。冉闵兵盛时,步骑二十万有余。诸位扪心自问,我军虽强,比之冉闵如何?以冉闵之强,尚且败于燕军之手。我听闻燕军有重甲铁骑三千,刀枪不能入,弓弩不能伤,以之冲阵,无坚不摧。魏军十万精锐,常山一战全灭。我军易地而处,有何克敌制胜之策?」

  李鸿转身对诸葛雅道:「主公,以我之见,不如率精兵先取巴蜀,成昔日秦灭六国之势。燕国就算灭了冉魏,铁骑又岂能突破虎牢、并州天险?且冉魏既灭,燕国与齐国必生间隙。我军正可作壁上观,坐收渔利。」

  众人皆叹服其策。

  魏使刘猗乃求救于晋国谢尚。庚寅,燕王俊遣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帅步骑二万助慕容评攻鄴。鄴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

  晋国谢尚命将军戴施屯于枋头,戴施会见魏使刘猗后,自仓垣徙屯棘津,派遣使者入邺城,求以传国玺为质,乃肯发兵。刘猗使侍中缪嵩还鄴禀报蒋干,蒋干怀疑谢尚不能救邺,沉吟未决。

  次月,戴施帅壮士百馀人入鄴,助守三台,哄骗蒋干说:「今燕寇在外,道路不通,我等也不敢贸然运送传国玺。卿且先将传国玺付我为质,我当在此助卿守城,派手下一名使者冲出城去,星夜赶回建康禀报天子。天子闻传国玺在我手中,信卿至诚,必多发兵粮以相救。」

  蒋干信以为真,出玺付之。戴施宣称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枋头。谢尚自枋头迎传国玺至建康,百僚毕贺。诏以谢尚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历阳。

  甲子,蒋干帅锐卒五千及晋兵出战,慕容评大破之,斩首四千级,蒋干脱走入城。

  庚午,魏长水校尉马愿等开鄴城纳燕兵,戴施、蒋干悬缒而下,奔于仓垣。慕容评送魏后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等及乘舆服御于蓟。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皆自杀。

  燕王俊诈云董氏得传国玺献之,赐号奉玺君,赐冉智爵海宾侯。以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命慕容评镇鄴。故赵将拥兵据州郡者,各遣使降燕。

  燕群僚共上尊号于燕王俊,俊许之。十一月,丁卯,始置百官,以国相封弈为太尉,左长史阳骛为尚书令,右司马皇甫真为尚书左仆射,典书令张悕为右仆射;其馀文武,拜授有差。戊辰,俊即皇帝位,大赦。自谓获传国玺,改元元玺。追尊武宣王为高祖武宣皇帝,文明王为太祖文明皇帝。

  时晋使适至燕,俊谓曰:「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改司州为中州,建留台于龙都,以玄菟太守乙逸为尚书,专委留务。

           ***  ***  ***

  汉武王八年(公元353年),春。汉梓潼太守郝真出征成都,晋益州刺史周抚遣使分别向会稽王司马昱和桓温求援。

  周抚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父亲寻阳县侯周访,屡次领兵,曾讨平江州刺史华轶及荆州杜曾叛乱,又协助平定杜弢的流民叛乱,晚年抗衡跋扈不臣的大将军王敦,为司马氏政权立足江南立下赫赫功勋。

  周抚戎马三十余年,颇有乃父之风。他宦海沉浮,好不容易才在知天命的年纪,做到了建成县公、益州刺史的位置。现在拥兵数万,一呼百应、手握百万人的生杀大权。

小说相关章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