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无解恶意的演绎逻辑,3

小说:理想悖论理想悖论理想悖论 2025-09-04 21:29 5hhhhh 3710 ℃

第二章 平凡伤害

第一节 何为恶意

色情就是暴力,这条结论我们已经谈过很多次了,再延申一些,用暴力去伤害是否也代表色情呢?现实中显然存在对应的例子,不管是物理上的伤害,如BDSM中对身体的抽打鞭笞,还是精神上的伤害,如NTR中让自己被百般侮辱来获得快感。

当然,刚刚举的例子都是受到伤害的那方,施加的那方我们并没有举例子,不过后面我们都会谈到。本篇将从两对视角出发,第一对是现实里的作者与读者,第二对是作品中的加害者与被害者。本篇谈的是「恶意」,具体点来说是「怎么伤害他人」,放在这两对视角中,谈的就是如何伤害现实读者和作品中的被害者。

如第二章标题所写,本章我们要从广泛、平凡的作品、生活中入手,谈谈「恶意」。

日常教育中,我们受到的教育往往都是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尊重,如何去保护,如何去爱。我们没有接受过伤人的教育和训练,但没有学习过伤人的人们,倒也总是能无师自通一般做出许多伤人的行为,二者一结合,是否能推出人性本恶呢?当然,这并不是本篇要谈的问题。

只是单纯想问——恶意是什么?

恶意是我们所学善意的反面吗?恶意是我们天生就会的伤人之举吗?

这些问题实在太难,所以还是从日常接触到的谈起吧。

生活中每个人受到的伤害或者说恶意有哪些呢?这个问题还是很大,要继续收缩范围,那就按照人出生后所处的环境来慢慢谈吧。首先应该是家庭,然后是学校,之后是社会等等,这里的分类很粗糙,但不要紧,概念都是相通的,联系无处不在,对吧?

首先是家庭,朴素来看,一般受气的都是孩子,所以我们就主要列举些孩子在家庭中经常经历的恶意。比如,很常见的孩子达到了父母许诺的成绩,但父母却不兑现奖励,这可算作欺骗;再比如,父母在工作和社交中受了气,无缘由地对孩子发火,这可算作迁怒;比如,亲戚或孩子的同伴来到家里作客,结果父母只会贬低和打压孩子,这可算作忽视和贬低。

大体上,就从家庭环境取这四种:欺骗、迁怒、忽视和贬低。

然后是学校,谈的自然是学生。比如,因为成绩不好而总是被老师同学看不起,这可算作轻蔑;比如,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如成绩或外观被老师特别关照,总是被当作某些坏事的始作俑者,这可算作偏见;比如,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被其他人侮辱和围攻,老师和父母却不作为,这两项加起来可算作霸凌和冷漠。

大体上,就从学校环境取这四种:轻蔑、偏见、霸凌和冷漠。

之后是社会,谈的就很广了。比如,每件事都差咫尺之遥,偏偏就是轮不到,或是一步走错从此万劫不复,这可算作噩运。比如,呕心沥血地学习和工作,最终本该到手的却被他人作弊取得,举报过后却再无音讯,这可算作不公;比如,因为个人经历,表达能力弱也不知何为真心,因此被伴侣规训,付出一切的同时无比卑微,这可算作背叛和奴役。

大体上,就从社会环境取这四种:噩运、不公、背叛和奴役。

以上总共十二种,远远概括不了人们在一生所遭受的恶意或伤害,但总算有了些材料,我们可以借此开始谈谈——所谓的恶意,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下,这十二种恶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尊重轻视之间,

轻蔑让人怀疑自我能力的价值;

贬低让人动摇相信自己的决心;

忽视让人迷茫自己存在的意义。

自我他人之间,

迁怒让人陷在惶恐不安;

霸凌让人学会恃强欺弱;

冷漠让人明白事不关己;

奴役让人习惯自轻自贱。

真实虚假之间,

欺骗让人只能困在虚假;

偏见让人只能看见污蔑;

背叛让人只能被辜负真心;

不公让人被欺骗后无法反抗。

天意命运之间,

噩运给予人们借口,用于合理化自己所经历的伤痛和苦难的借口。

由此,我们可以为平凡的恶意下一个不完整和薄弱的定义——恶意会让人自暴自弃,恶意会摧毁掉人的一切关系,恶意会将人关押在虚假中,在反复折磨之后,还要留下一个借口,让废掉的人能够自我安慰,以此永远地毁掉一个人,这就是恶意,毁掉人的一种方式。

第二节 常用手法

> 当然,这是理想悖论不是心象分形,在原定大纲中并不存在刚刚的何为恶意小节,原来结构是作品中常见手法直接跨越到手法所隐含的恶意,再到不同恶意的关系与异同,从而引出无解恶意。这套结构跳跃性较大,也是理想悖论的风格,但考虑过后觉得哪怕读完,读者可能都没法对「恶意」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哪怕这个定义不完整,所以才加入了上一个小节,用现实来铺垫基础,希望或多或少能让文章好理解些。

> 所以,接下来的文字跳跃性会很强,谈的会非常快,上一节所谈的内容会用到的很少,或者说,用的很隐蔽,这是很常见的问题——复杂度,上一节所举出十二种恶意,在实际创作或作品分析里是非常浅薄的水平,因为真正的创作中,这十二种恶意是可以随意组合的,同时数量远远不止这十二种,应该是成千上万种乃至更多,再者组合的方式也有千千万万种,几乎无法命名,而除了数量和组合两个维度,还有很多维度,比如角色、对象、时空等,倘若真的好好讲基础,没有几十万字是不可能讲完的。

> 这也是心象分形和理想悖论的不同,心象分形谈的很基础,从最开始讲起,一点点提升复杂度,代价就是冗余多,节奏慢。理想悖论谈的更复杂,基础很少,直接就到很高的复杂度,代价就是很难看懂。总之,上一节的作用是让诸位对恶意有个印象,或者说,现实锚。之后就不会再这么慢,而是谈很多松散的例子,然后抽象,直接上到更高的复杂度。

在铺垫完基础后,我们终于可以进入正文,也就是无解恶意的演绎逻辑,身为作者,要如何伤害读者?在故事中的加害者,要如何伤害被害者呢?看似是分离的两个问题,实际是紧密联系的一个问题,之后我们会逐渐展开这点。

现在,我们不谈现实生活,转向虚构故事,色情作为主题,当然要谈色情作品,这次我们不谈题材也不谈类型,仅仅只是谈谈很多作品都会使用的表达手法,有剧情、人物、细节。为了尽可能覆盖到更多的读者,我们首先要谈的色情作品是公式化NTR,毕竟NTR不管是在游戏还是漫画中的占比都很大,而且NTR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男主和女主的恶意,也很适合拿来开头。

这里不谈具体作品和作者,只是简单聊聊日常看见NTR的一些共通点,回忆下我们平时使用的NTR作品,大多有什么恶意呢?

比如学校中的小情侣,在NTR作品中一般是这样一套流程:男主在某些事情中“拯救”女主如霸凌或孤僻,男女主关系升温,第三者因为女主的身体缠上女主,并使用犯罪手段逼迫女主和其做爱,在反复做爱后,女主堕落于欲望中,和男主分道扬镳。

用上文的十二种恶意来谈的话,我们可以看见:偏见,忽视,欺骗,贬低,背叛,奴役这六种恶意。举例来讲:

偏见对应的是男女主和第三者的公式化脸谱化设计,男主总是软弱无能的,女主总是怯懦淫荡的,第三者总是强壮有力的;

忽视对应的是女主在第一次和第三者接触乃至后续所有事件中都忽视男主不与其商量,而是用“不想给他添麻烦”的傲慢想法来拒绝沟通;

欺骗对应的是在女主和第三者发生性关系后合理化自身行为不与男主沟通交流继续和第三者保持性关系;

贬低对应的是第三者在与女主做爱常常询问男主与其相比如何,或是自己给出答案或是逼迫女主给出答案,贬低男主最终导出第三者优于男主的结论;

背叛对应的是在多次性交后女主最终说出或做出了代表背叛的语句或行为如“喜欢第三者”和“内射中出”;

奴役对应的是在女主堕落,第三者和女主一同去羞辱男主,如夫前目犯等,更进一步则是让男主也变成废物,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并在旁边自慰。

第三节 强化恶意

显然,这六种恶意概括的内容还是太少了,让我们把视角放的更远一些。在公式化NTR中,有些剧情反复在几乎每个作品中出现。

第一类是「取代」,女主与男主之间的美好回忆总是在与第三者的性交中逐渐消融掉,男主带给女主的爱与温暖,都在快感中溶解掉了,女主总是在背叛前后说出类似“快感就是一切”的表达。

第二类是「无能」,男女主在多数NTR作品中的表现都像个弱智,不沟通不交流也不会保护自己,第三者一插进去就跟吸毒一样,剧情的推动毫无亮点可言,全程都可以用“好爽”来概括,这种描写就是男女主无能的体现。

第三类是「支配」,女主在NTR故事的结局总是成为第三者的“物品”,不管是叫肉便器还是炮友,本质上都是女主完全被第三者支配,这和奴役是类似的,男主最后也可以成为第三者的“物品”,做任何事情都要第三者发号施令。

除了这三类外,还有很多细小的类别,比如投射和视角等,但就不多说了,这三类已经足够。

从NTR中抽象出的这三类恶意剧情,在其他类型的故事中也是主线,例如一般堕落故事,也可以用这三类来概括——快感取代朴素幸福,无能导致无法反抗,最终被支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题材,当然,必须得是蕴含恶意的题材,才能用这三类恶意总结,比如纯爱故事就没法用这些来概括。

现在,我们来谈谈怎么伤害现实中的读者和作品中的被害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读者成为被害者,换句话说,作者要写的必须是「理想现实」。故事需要逻辑,但现实不需要,而有了现实逻辑的故事,就是理想的现实。

公式NTR故事一般伤害不到多少人,能伤到的基本都是初次看见NTR故事的读者,基本上这类读者在看完公式NTR故事后一般也都会有免疫力,不会再被伤到,能伤到人的NTR故事在公式的基础上一般都做了改变,例如男女主的人设以及男女主的关系,那些美好回忆不再是虚幻,而是用了篇幅和心血去刻画,这样积累起来的“纯爱”才有了被NTR的价值,才能伤到读者。

但可惜的是,刚刚所提的内容也就是强化后的「取代」已经是目前色情作品中恶意的优秀表现了,好比手拿棒球棍准备敲死第三者的丈夫在门外听着自己的妻子承认和第三者做爱更舒服,所以放弃了杀死第三者而失魂落魄地离开家;好比从小亲密无间欢喜冤家的青梅竹马,本应该从校服走向婚纱,却因为害羞与熟络总是没能说清彼此情愫,最终被第三者捷足先登,任由其彻底改变了女主,从此回忆中的二人皆死。

以上两个例子只有「取代」,可能有读者会觉得不对,这不是有「无能」的表现吗?能伤到人的恶意才能称之为恶意,这些例子中的「无能」只是一种笑话,人们看了之后只会觉得可笑,觉得这果然是编出来让人看的故事,现实不可能这么运作,正因此,强化的「取代」加上孱弱的「无能」最终得出的只会是一种残缺的恶意,能伤到读者,但又伤不到太多,因为只需要简单地说出:男女主像个弱智,只会退缩,就算兔子逼急也会咬人吧?伤害就被化解了。

这也反向说明了恶意要如何设计才能伤害到人,也就是「理想现实」:故事体现的恶意必须让读者无法辩驳,无法轻易说出这是虚构的,必须写到让读者承认“这件事情可能在现实中发生”,更进一步是让读者承认“这种悲剧可能在我身上发生”,再进一步是让读者承认“这种悲剧很有可能在我身上发生,而且我反抗不了”。只有将恶意设计到这种程度,才可能伤到读者的“心”,这种恶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于是,我们可以为恶意下一个更强的定义——不管是只属于你的回忆,还是你与挚爱的幸福,这些均会被取代、覆写、毁灭,而你却如此无能,不管做了多少努力都无法阻止,最终,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你爱的人、爱你的人都被这份恶意支配,直至死亡。这就是恶意,让你亲口承认你会被取代、你如此无能、你终被支配。

小说相关章节:理想悖论理想悖论理想悖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