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无解恶意的演绎逻辑,5

小说:理想悖论理想悖论理想悖论 2025-09-04 21:29 5hhhhh 3130 ℃

第四章 无解恶意

相比于类似故事创作的剜心规则,无解恶意谈的更像是哲学,但显然我写不到哲学的深度,所以就当和千芹聊聊天吧。从第二章的十二种恶意到三类恶意再到第三章的七条规则,抽象的层次越来越深,因此,第四章的无解恶意也是七条规则或者说三类恶意的抽象,一共两面,正面是现实投射,反面是不确定性。两面是互相融合的。由于抽象层次,第四章的内容能不能用在故事创作中,就看各位读者自己了。

正面 现实投射

现实投射非常简单,抽象的越深,写起来越简单,因为细节会逐渐丢失,剩下的就是最核心的理论。现实投射的无解之处是——作品即现实,主角即读者。

人们遇到恶意遇到伤害,都会去保护自己,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否定事实(这不是真的),否定可能(这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否定人物(我不会和这些人一样)。这些方法都非常有效,遇到讨厌的故事,只要说这是虚构的,我不可能遇到这种事情,就算遇到了我也不会像这些废物一样行事,就能摆脱痛苦,让自己不再沉浸在那份恐惧中。

因此,现实投射就是来毁掉这些保护的,只要故事中的主角和你类似,相似到读者都无法否认的程度,那以上的保护方法就会全部失效。说起来是很简单,但肯定有读者能反驳: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更别说写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再者,就算你写出来了,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你又怎么能伤到除被模仿者以外的人呢?

这些反驳都是对的,也是现实投射的一种途径,去设计一个和读者一模一样的人,但显然根本做不到,因为信息量太大了,而且覆盖范围太少了,所以我们不会采取这种途径。那就回到了另一个问题上——怎么写出和读者相似的人呢?更具体点,怎么写出能让他人代入的人物呢?

并不需要让人物和读者的外貌相同,也不需要让人物和读者的家庭相同,更不需要人物和读者的身世背景相同,只需要做到一点——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读者面对着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越深入,越复杂,越普遍,就越能让人代入。而这种问题,人生到处都是,有关于爱的,有关于意义的,有关于遗憾的,有关于生死的。

举个栗子,还是拿我们一直谈的校园NTR,读者有没有经历校园的恋爱,根本无关紧要,甚至谈没谈过恋爱都没有关系,只需要写出男主努力了,为普遍、广泛、理想的爱情努力了,拼命了,却还是失败了,就已经达成了现实投射的条件,所以“设计一个和读者一模一样的人物”等价于“设计一个和读者理想中的自己一样的人物”,然后让这个理想自我失败就可以了。

对于其他人生课题,也是同样的,人们心中理想的自己、世俗的英雄、幻想的勇者智者强者,都是类似的,只要写出这样的存在已经努力、尽力,坚持到最后了,结果还是输了,那就足够实现现实投射了。

实践中还需要注意很多,简单来说,就是第三章的剜心规则,现实投射相当于多了一个总目标——你要设计一个和读者理想中的自己一样的人物,具体设计规则参照剜心规则。你要说你不知道读者理想自我是什么样的人,那就设计一个你的理想自我就可以了,联系无处不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尽力的善中,你不能总是让男主失败,相反,要设计的有输有赢,甚至每次赢的都能覆盖掉输的,直到最后一次,输的覆盖了赢的,但再也没有机会比一次了。这样才能让读者坚持读下去,才能让读者坚信会有美好未来,才能让读者代入其中,直到结局。至于其他规则有哪些细节,诸位可以自己思考,作品是现实的抽象,纪实文学中有很多让人为之痛苦的故事,也可以选择从那些书籍中找些参考。

看起来正面已经够撑起来无解恶意中的无解了,但还是不够,因为现实投射是作者设计出来的,只要读者一口咬死,这只是虚构的,这只是作者编出来的,这不能影响到现实,还是抵抗住这份恶意带来的伤害,这时候,就要用到无解恶意的反面了。

反面 不确定性

现实投射之所以会被化解,是因为这只是人设计出来的,作者和读者本质并无不同,所以无解恶意的反面不再寻求故事设计,不再寻求创作的技法,只有现实中的无解恶意,只有能够同等伤害到所有人,连作者和读者都能一起伤害的恶意,才是真正的无解恶意——不确定性。

无解恶意的反面是作者无法掌控的,换言之,只能拿来用,而无法去否定其存在,不确定性是世界的根基,是人类目前一切理论都未能解释的,是汇聚人类最顶尖的智能都未能解决的问题,毕竟,倘若不确定性解决了,就可以预测未来了,就可以做到全知全能了。

所以,不确定性和不定未来是等价的,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无解恶意正面最后的反驳了:

你能保证有人绝对不会背叛你吗?

你又怎么敢肯定这些真的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你能保证你的人生绝对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吗?

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甚至是用你的生命去捍卫,可之后呢?

你能化身神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背叛降下惩罚吗?

你能保证你用一生守护的意义不被污染吗?

答案只能是——我不知道。

不确定性并不需要作者写下才会变成恶意伤害他人,不确定性就在那,一直在那里,平等地关照所有人,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有结果,善良之人的结局可能是被众人唾弃,因果并不存在,那只是人类用来解释世界的一种理论而已。同样,作者并没有赦免权,画NTR的作者也可能会被NTR,现实不是作品世界,谁都无法保证美好未来。

当然,不确定性太过强力,以至于人天生就在对抗这种恐惧,毕竟未知是最恐怖的,所以人类的全部行动都可以概括为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去确定一些事物,为此使用暴力,为此构造理论,为此前仆后继,只为获取少的可怜的确定性。在无数次失败后,磨掉棱角后,往往会认命,用最后的理论,用神明、老天爷去概括不确定性,承认一切努力都没有意义,只不过是命运罢了。

也因此,在故事中简单地写出不确定性是不够的,还是要用剜心规则来强化不确定性,比如不确定性不是上天的恶意,而是“不确定”,所以在刻画时和现实投射一样,有时候要让天意选择帮助善,再让天意选择帮助恶,这才算得上是“不确定”,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人对不确定也有预设,好比刚刚讲的平均,现实中的不确定并没有这么温柔,还真就可能一辈子倒霉到死,但在故事中,人们并不认可,而觉得这是作者故意的。

除此之外,不确定性不能明显地出现,要尽量写成合逻辑的不确定,举栗来说,第一种是能做的都做了,就差那么一点运气,恰好运气出现了,于是就成了;第二种是不知道自己做了准备,甚至连读者也看不出来,直到不确定性刚好补齐了这一点,于是大家才发现这是必然的偶然。除了这两种还有很多种,但这是理想悖论,所以就不多讲了。

另外还可以扩展的是……不确定性确实能毁掉一个人,在不断强化后,会让人不断思考,想着到底有什么办法,到底还有什么途径,最后把自己逼疯,要么疯狂思考成焦虑,要么承认失败成抑郁,所以从相反的方向来看,市面上看起来很懒惰的色情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份创作者的温柔——作者知道这些是假的,无法让人代入的,读者也知道这是假的,现实不存在的,因此,才能健康地看下去,才能在不受到致命创伤的前提下使用这些作品,倘若很多创作者真的完全按照剜心规则和无解恶意写一部作品,估计很多读者看完根本硬不起来,而是开始纠结,开始深思,然后真的就抑郁了,这显然不是创作的意义。

所以在最后,希望诸位在创作中使用这些恶意时,尽可能写出能让读者痛苦,但也为读者治疗的作品吧。

小说相关章节:理想悖论理想悖论理想悖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