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自白之一【外一篇】:领针/领棒的研究(The Study of Collar Pins / Collar Bars)

小说:自白 2025-09-01 14:49 5hhhhh 5450 ℃

领针/领棒(collar pins / collar bars)是正装饰物里的遗珠。它们的作用都是通过刺穿或夹住衬衫的两边衣领,来从领带结的下方将其顶起,从而起到固定领带结使之免于松开及错位的作用。有了它们的存在,从正面看领带结会相当的突出,成为整套正装的亮点部位,而从侧面看,整条领带在胸前呈现出一条优雅的弧线,从而避免了贴在胸前的沉闷的视觉效果。领针/领棒是dress up的整个过程的顶峰,是皇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有严丝合缝的衬衫领子还不够,有几乎要勒进脖子里去的领带也还不够。领针/领棒是笔者非常喜欢乃至于迷恋的饰物。自从拥有了若干枚之后,笔者便会在几乎每一次穿正装时佩戴。同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笔者也收藏了不少这方面的照片。然而,关于领针/领棒的研究却鲜少见诸文字,笔者对这件如此喜爱的物件的记录截止于目前也仅停留在影像层面。有鉴于此,今天笔者便试着来对此作梳理和研究。

领针/领棒有几种不同的样式。比较常见的有别针式领针,即如同一个别针一样,从外侧穿过一端衬衫衣领,又从领带结下方水平穿过另外一侧衣领,最后别住固定。比较流行的领棒则有夹式领棒,即将领棒置于领带结下方,两侧的夹子分别夹住两侧衣领将领带结顶起。另外还有一种混合形式的领针/领棒,即形状如同杠铃,一侧的钢球通过螺纹固定,佩戴时先将钢球拧开,主体如同别针式领针一样穿过两侧衣领,再将钢球拧回原位固定。别针式领针一般较为朴素,另外两种则可用宝石或水晶进行装饰。领棒对衬衫领型的要求比较自由,而佩戴领针一般要求搭配针孔领(pin-hole collar)衬衫,也有搭配普通领型或圆领(club collar)衬衫并将衣领刺穿的情况(不推荐,因其会破坏衬衫领口)。为方便起见,下文一律用“领针”代替领针/领棒,尽管它们存在如上陈述的样式上的区别。这几种样式的领针里,笔者更偏爱别针式领针,因其简洁和实用性更符合校园中的生活和规范。

领针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爱德华时代末期的人们所普遍穿着的衬衫与今日不同,即衬衫与衣领并非一体,而是由无领衬衫(tunic shirt)和可拆卸硬领(detachable stiff collar)构成。尽管这种衬衫曾经因为其高傲冷峻的外表而拥有过它的辉煌,但是随着社会的演变,人们的服装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可拆卸硬领因维护成本过高,穿着步骤繁琐,作为其材料的赛璐珞(Celluloid)僵硬而令人不适的触感,以及过高过紧导致头颈活动受限和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而不幸首先成为被淘汰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相对较软的衣领(包括拆卸式及一体式两种)。然而,软领暴露出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首要便是因材料所限,软领无法如硬领一般整洁挺括,而总是要么无精打采地软塌塌地耷拉着,要么时常四处翘起显得杂乱无章。事实上,这个问题直到如今都没有完全解决。

领针正是在这个转型期被发明出来并流行开来的。领针流行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个原因。其一是其实用性。除去保持衬衫领口规整以外,体现穿着者的保守和严谨也是其实用性的一个体现。领针仿佛象征着一个锁,将领口牢牢锁死,传递出穿着者对仪态细致入微的自我要求与决心。然而,与这种自虐式的实用性并存的,是其不可忽视的时尚一面。领针不仅使衬衫领口和领带的形态更为优美和谐,更是一种微妙的饰品,在不经意间显示出穿着者的品味与教养(sophistication)。当然,因为高高耸立的领带结的存在,或许还蕴含有穿戴者的骄傲也未可知。正因为如此,领针被越来越多的人佩戴,形成一股西装时尚的浪潮下难以忽视的独特的涓涓细流。上一个十年是领针被广泛佩戴的高峰。同盟国军队,尤其是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军装中都不乏有领针的元素,这充分发挥了领针的实用性,又将其象征意义与军装完美结合,因而也进一步推广了领针的佩戴。

一件有必要且有趣的事情是关于女性佩戴领针的案例。在爱德华时代末期至一战后,因女性开始逐渐步入社会和职场,女性服饰尤其是职业女性的服装受到男性服饰相当大的影响。不少女性在穿西装套裙时会穿着男式衬衫打领带。因领带和领针天然而密不可分的关联,佩戴领针也就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说1910年代的女性佩戴领针还带着一种自然而被动的气息的话,在1930到1950年代女性佩戴领针则完全是一件自发融入秩序的行为。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服装已经较大程度脱离男性的影响,领带作为一种通常意义上的男性饰品逐渐从女性的衣柜里消失。此外,随着服装制作工艺的提升,日常穿着的一体式的正装衬衫衣领也已经可以获得浆洗一般的硬度,领针对衬衫领口形态的修复作用便不再被需要了。因此西装套裙加领带的搭配便基本只存在于制服尤其是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制服中,例如军装,空乘制服,校服等等。至此领针与女性制服实现了深度的绑定。

军装女性佩戴领针的例子在一战期间就已出现(如美军的American Red Cross Motor Corps),但二战时期才是这一风尚开始大规模传播的时候。上文提到的同盟国的女式军装,以其端庄优雅的设计令多少女性趋之若鹜,从而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去。有调查显示,英国女性参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可以穿着这一身出彩的军装。因此其中无处不在的领针元素也就通过另一种方式与女性联系起来。据笔者的研究,在英军的ATS(Auxiliary Territorial Service),加拿大的CWAC(Canadian Women's Army Corps)和RCAFWD(Royal Canadian Air Force Women's Division),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WRNS(Women's Royal Naval Service)的制服中都有领针的影子。女性佩戴领针的案例在电影中亦有所体现。一个有趣的例子是Joan Fontaine主演的This Above All (1942)。她所饰演的女主角Prudence "Pru" Cathaway是二战时期英军WAAF(Women's Auxiliary Air Force)的一员。在片中她在穿着WAAF制服时全程佩戴领针,电影中的其他WAAF成员角色亦是如此。而事实上,至少据笔者了解,WAAF在二战时期从无佩戴领针的传统。这是否是电影的服装设计师开的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呢?

除了军装,由于受到军装设计样式的影响,搭配领针也广泛存在于空乘制服中,例子包括1930年代的美国联合航空(United Airlines),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和澳大利亚国立航空(Australian National Airways)的空乘制服。这些不同样式的制服无不已成为制服史甚至服装史上的经典。此外,校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女生穿校服佩戴领针的传统同样最早见于1910年代,此后迅速在在英联邦国家的学校尤其是教会学校中传播开来,在二战结束后的1945-1955这十年间达到顶峰。领带和领针配合着衬衫领口对脖颈部位严丝合缝的束缚正好符合这一时期极为严格保守的校风和规范。有这一传统的学校为数不少,其中就包括笔者就读的St. Agnes College,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注意到的是,上文所述Joan Fontaine的例子引出了一个吊诡的事实:几乎从未见过领针在任何着装规范里出现,即其从来都并非任何强制性着装即正装或制服的一部分。这使得领针的存在显得更加神秘莫测。有人也许会问,究竟为什么要戴领针?如果不是因为要求,那是否是因为美观?抑或是因为严谨?为何从未见过任何群体集体佩戴领针,即总有不佩戴的人存在?佩戴的人中是自愿的多还是被人群裹挟的多?如果不是因为着装规范,军装里的领针是作为可选的饰品出现的吗?这是否意味着军装不可撼动的严肃性出现了一丝裂痕?领针为何在当代出现了与时尚的错位,即其在制服里如此流行而在时尚里受人冷落?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不仅设计服饰研究,更涉及军事史,工业史,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研究等方方面面。尽管未能寻得答案,这些问题仍然深深地吸引着笔者。

通过笔者的观察,在最近几年,即1950年代的后期,即使在制服里领针也有逐渐式微的迹象。一个有力的证据便是各种制服的改革。在二战已经结束十几年的今天,空乘制服逐渐脱离了军装的影响,转而变得更加多彩和时尚;警服从原先端庄厚重的风格慢慢转变成如今干练实用的样式。校服的改变则更加明显。通过笔者近期收集的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各学校的校刊可以发现,裙摆有越来越短的趋势,长连衣裙部份被膝盖以上的半身裙所取代;领带则是越来越细,领针慢慢地也从不少原先有佩戴领针传统的学校里消失了。笔者就读于可能是为数不多依然坚持着一套古朴严肃的着装规范的学校,因而笔者佩戴领针的习惯尚可以苟延残喘。马上便要进入1960年代了,服装的变革也一定会继续轰轰烈烈地前行。领针的命运将会如何呢?是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还是在制服以外的日常服装中得以复兴?我们将拭目以待。

Jennifer B.

29.06.1959

小说相关章节:自白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