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道教源流谈

小说:炼铜的文史哲研究合集 2025-08-25 23:05 5hhhhh 4870 ℃

道教源流谈

之前我在P站发表的道家、道教相关的文字中,简单提到了我对道教起源的一些认识。最近看到B站有一位硕士修宗教学的江老师讲道教历史上今天已经消失的派别(【消失的门派?细说历史上消失的道教门派 对话宗教学江老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H4y1z7MP/),于是依照这个视频以及我以前自己查到的一些资料、一些自己的理解,简单梳理一下道教源流、历史。

首先,消失的门派未必就东西全部失传了,可能很多东西都被后来的门派给吸收了,甚至说不定还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只是后来给门派改了一个名字,更别说还有大派分裂成小派(又或者“形散而神不散”)、小派合并成大派等情况。所以说,名义上是消失了,其实情况是会比较复杂的。比如虽然太平道早已消失,但后来《道藏》还有专门的“太平部”,其中年代最早的几本便是当年太平道幸存下来的文献,后来的门派、道教徒个人仍然可以研究这些。(后世全真派有不少文献收入了太平部,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很多太平道的东西的缘故,欢迎懂行的朋友补充。)

东汉之前就有的流派(你可以视为原始道教,也可以视为此时还没有道教,只是后来道教的一些思想、技法渊源):

方仙道(研究寻仙和成仙的方法,与先秦道家、阴阳五行家、占星家关系密切,所以一些先秦人物有时也被归入方仙道;广义上只要追求成仙都可以算方仙道,所以和后面的各派都有重合,尤其是黄老道【早期基本没有最终目标不是长生或者成仙的道教派别,后来因为佛教影响等原因才产生这种原本没有的小众派别】)(这一点其实就是“道家”和“道教”的区别,道家追求的是顺其自然然后生死看淡【也就是《兰亭集序》斥为“虚妄”的“一死生”、“齐彭殇”】,而道教则普遍追求通过顺其自然最终长生或者成仙)、

楼观道(继承了上古观星术、昼夜观天象术,教团正式形成于北魏时期,传说祖师为尹喜,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而得名,北魏至唐初著名的观星家、望气家都归入此派;至于尹喜之后、北魏之前的应不应该归入则有争议;后来主要融入了上清派)、

服饵派(研究通过吃药【金石或草木】来养生,追求长寿、长生或者成仙,对后世中医影响最大;同时吸收了先秦墨家的很多技术,所以后来有复杂的炼丹【外丹】技术,故后期很多人也被归入外丹派、金丹派)、

行气派(研究呼吸吐纳之术与“气功”,与服饵派大面积重合,大部分人物都同属两派;广义上凡是研究体内气体、液体运行、变化的都可以算行气派,所以上古那些传说中修习乐器成仙的有时也算作行气派,因为吹奏乐器与气相关,非吹奏乐器也可以影响气)、

导引派(“导”包括了行气派的呼吸吐纳等【内功】,“引”则主要指肢体运动【外功】;经常和行气派算作同一派,也是后世武侠小说的原型之一)

符箓派(研究通过画、盖符箓来消灾、趋吉避凶、降神、驱鬼等,以及喝符水治病)、

巫鬼道(道家、原始道教与上古巫教、巫术、巫文化结合的产物,或者直接算作披了道教外衣的巫术;巫女称巫,巫男称觋;后来张道陵天师将巴蜀一带的巫鬼道吞并进了自己的五斗米道(他说他是灭巫),使符箓派与巫鬼道后面深度结合,难分彼此,都服务于疗病去灾)【因此不喜欢张道陵的人不仅说正一道是五斗米道,更说五斗米道是“鬼道”】、

黄老道(与巫鬼道相反,推崇讲道、讲阴阳的经典、书籍及其中的思想、道理、智慧,轻视一些具体术法、巫术【因为巫术中往往并没有什么智慧,只是一些经验与迷信】;比起巫鬼道,先秦及汉代很多知识分子更倾向于信奉黄老道,也叫黄老之术;一般将谶纬之术也算作黄老道的一部分,即黄老道也研究童谣预言【谶语】、祥瑞、符号与象征、神秘文字等;又因为轻视短期、马上见效的巫术,所以往往会推崇要长期修行才能成功的神仙术,所以与方仙道重合很多【以黄老典籍为理论,用神仙术的方法】,但也有以扬雄为代表的人物否定存在得道成仙;广义上凡是不认同巫鬼道的都可以算黄老道,比如那些主张对自己顺其自然、对国家无为而治的知识分子)、

(至于对黄帝、老子的推崇、祭祀,则可以说是巫鬼道与黄老道为数不多的共同点了)

房中(术)派(很明显,主要研究男女的生命大和谐的一派,我的读者最熟悉的一派();据江老师所说,历史上的流行区域以今天的陕西、山西为中心,也与上古巫术关系密切;目前最全面的一份汉代文献就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天下至道谈》)

其余杂家,暂且不表,如果后面提到了再补充。

东汉顺帝时,南方人于吉(一说“干吉”,被尊称为“干君”)向朝廷献出《太平经》之一的《太平青领书》,被雪藏。后来此书流落民间,被张角兄弟获得,经他们之手增补后在中原广为流传,于是他们组织起太平道的教团,最终发生了后面的黄巾起义。与此同时,张道陵也在四川组织了正一威盟道(被统治者贬称为五斗米道,因为“积非成是”,后文既会出现“正一道”、“天师道”,也会出现“五斗米道”)的教团。(另外,按江老师的说法,在魏晋之前,南方的教派发展丰富度远胜中原。)

从东汉晚期最早形成“教团”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开始算,这之前的道教流派(也有人认为不能算道教流派,只有道家、方士、阴阳家等个人身份),基本上是以修炼的方法来划分的,比如服饵派就是主要研究吃药石的,符箓派就是主要研究画符箓的,经过教团整合与汉末大乱之后,新的流派、门派就基本上是以不同的立派、开派宗师来划分了。(所以有一段时间,很多门派的名字都是“某”家道、“某”君道。比如稍晚于五斗米道、太平道创立的李家道、帛家道【最早使用三皇文、五岳真形图的教派】、干君道【大量继承了太平道的东西,可视为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残余信众改名而来】。后来这些门派又逐渐融入了其他门派中,比如李家道主要融入了天师道,帛家道、干君道主要融入了上清派,但也保留有单独的三皇派,推崇三皇经。)(一些门派会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天师道【主要继承于五斗米道】特长于符箓,所以后面也把天师道视为符箓派的集大成者、符箓派在后世的主流延续,并把其他特长符箓的后世门派视为同属于符箓派大宗。【原本是龙虎山正一玄宗(即天师道、正一派)、茅山上清法坛(上清派茅山宗)、阁皂山灵宝法坛(灵宝派)各自开坛传箓都举世闻名,被称为“三山符箓”,后来元代“三山合一”,都划归龙虎山天师府管辖。南昌西山净明宗坛也有授符箓,所以也称四大。】)

龙虎山“转正”记:龙虎山天师府本来不能合法授符箓,他们自己要获得官方承认都要去茅山“镀金”,直到唐代中后期才获得官方承认可以合法授符箓。天师道衍生出两个小派,一个是天师府中无法成为天师的家仆、从属们集合的清水派,一个是元代创立的玄教,可视为天师府在元大都的办事处,对上文“三山合一”这一历史事件贡献很大。还有其他小派,略去不表。

正统之争:按天师府的说法,正统一脉是五斗米道——天师道;但也有人认为正统是太平道——干君道——上清派,直到“三山合一”后天师道才有一定的正统性。天师道最尊太上老君,上清派最尊元始天尊,可以看出上清派影响更大,就连《西游记》里面,也设定的是太上老君地位低于、等于玉皇大帝,而元始天尊地位高于玉皇大帝。(评论区的说法:1.上清派历史上的牛人多,写的理论、创的东西多,所以被朝廷扶持和民间传播的多。2.太平道——干君道——上清派这一系在黄巾起义之后就变老实了【并且干君道已经跟太平道一定程度上切割了,自己可能也不算融入上清派的最大势力,还有更多势力的加入,而天师道是明明白白的五斗米道的后续,继承了张鲁割据汉中、孙恩卢循起义等历史】,而五斗米道——天师道这一系还是时不时整点骚乱、起义,所以被统治者防备了。3.五斗米道——天师道这一系早期吸收的房中术内容较多,有时会扰乱社会秩序,所以魏晋南北朝时不断被上清派或者统治者发起的清整道教运动打击【北方寇谦之、南方陆修静批判、摒弃“三张伪法”】,自己内部也不断发生自我清整革新,于是逐渐影响力不如后创立的上清派乃至于灵宝派了。4.上清派太擅长跟统治者搞好关系了,甚至还出过“山中宰相”陶弘景、唐朝国师司马承桢等一众权倾一世的大人物。)(更多高见可以去看视频评论区的楼中楼,在此不再赘述。)

上清派里面各种术法最出名的就是茅山宗了,大家应该都看过茅山道士题材的电影、小说(评论区补充:也有巫傩假借茅山名头,更让茅山之名泛滥)。更值得骄傲的是,现在天师府已经把张道陵传下来的法器法宝弄丢了,而茅山宗还能找到历代宗师传下的五件(有摔坏的,但人家就算坏了也没丢失)。【后一句是江老师的说法,天师府如果要找责任人可以找他。()】

许天师许逊创立的净明派(灵宝派净明宗,后独立成派,也称净明忠孝道)是魏晋时将内丹和外丹修炼法,以及道教道法与儒家道德结合最成功的一派之一,也是雷法著名的一派,流传至今。

福建本地著名的闾山派,原本不是正一、上清、灵宝三派哪一个的支脉,而是福建原始神鬼信仰、宗教与巫术逐渐道教化的产物,后来因为学习净明派最多,也被算作净明支脉,但比起净明派重视道德伦理,闾山派更重视符咒法术。

其实类似于闾山派,全国各地都会存在道教与本地巫教/法教、文化习俗、原始信仰、自然崇拜、历史名人崇拜彼此影响的情况,由此产生了不少带地域性的、不太“正统”的道教门派。

两宋之交的神霄派,与萨守坚天师关系匪浅,也研究雷法甚多,后世凡是用到雷法的派别,如正一、清微、天心、灵宝、西河,都能找到曾被神霄派影响的痕迹。但神霄派自己却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微不足道的支脉。现在网上十个自称神霄派嫡传的大师可能九个半是骗子。(根据评论区说法整理。)

葛玄创立的高玄派在唐朝后期主要融入了上清派。

上清派天台宗后来也经常被视为独立的“上清天台派”。上清派茅山宗也可以叫“上清茅山派”。但如果为了顺口而误称为“茅山上清派”,那属于是有点分不清大小王了。

葛洪创立丹鼎派,主要继承了服饵派、金丹派。事实上丹鼎派并非单一教派,而是所有相信可以通过炼丹、服食进而成仙的门派的统称,他们一般会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作者)或者葛洪(《抱朴子》作者)为祖师。丹鼎派一度和符箓派一起被称为道教两大流派,其实也有不少门派会兼修二者,尤其是那些混迹上流社会的门派——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既希望用符箓镇宅辟邪,也会希望服食丹药求得长生或者成仙。后来丹鼎派的理论、思想陆续融入后世一些大的门派,比如宋元时由修炼外丹转向修炼内丹的一支就融入了全真派。

辽金元时期,北方涌现出三大道教新门派,其中全真教后来抱上了元朝大腿,发展最好,所以至今名气最大。(在元代全真派和正一派并称道教两大派,因为当时全真派掌握了丹鼎派的权威,正一派也通过“三山合一”掌握了符箓派的权威。)王重阳创立全真教,致力于为儒释道三教合一做贡献,教弟子要既读道书,也读佛书。(与全真派不同,魏晋南北朝形成的灵宝派更倾向于“化佛为道”,类似于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对三教合一并不太积极。)

王重阳嫡传的全真七子创立全真派七个支派:马钰(丹阳子)创遇仙派、丘处机(长春子)创龙门派、谭处端(长真子)创南无派、王处一(玉阳子)创嵛山派、郝大通(太古子)创华山派、刘处玄(长生子)创随山派、马钰之妻孙不二(清净散人)创清净派。

张三丰:看来还是我更勤快,都不用弟子出手,我自己就在武当派之外又创了一堆门派。(纯属玩笑。)(后面很多小的门派又融入了大的武当派,以及武当派又分出一些支派,等等。)

武当派其实很多地方和全真派类似,比如都是炼内丹不炼外丹,都强调修习武艺,都推崇三教合一,等等。

萨守坚也是喜欢创立新门派的一代宗师,他和杨继明之子杨延天一起去天山修行期间,两人创立了天山派(一说是萨守坚加杨家父子三人共创)。萨守坚平生最爱火药炸妖庙,杨继明则系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后,所以后世此派也非常武德充沛,对武侠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

三峰派:创于明代,与张三丰无关,基本只研究“三峰采战”房中术,并且全用易懂的文字直言不讳,不像很多门派要么不教要么说的非常隐晦。代表作《三峰丹诀》。江老师直播提到的三峰派“专业术语”:筑基炼己、煨炉铸剑、提采摄补、炼化以周天、默运而柔用以抽添、住息炼气、聚气开关、金玉双炼、抱元养虚、择地选景、择时用鼎、伏龙降虎、妙用神剑、追摄气血、凭驻真铅、转化阴阳、颠倒造化、倒吸西江水诀……(以上都是我听写视频的口述,以后有空用原书的原文校对一下。)

天心派本是灵宝派分支,后融入正一派。

南宫派、剑仙派各有秘传,南宫派偏重奇门遁甲一类,剑仙派偏重常规刀剑一类,都能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一般认为后来剑仙派逐渐融入了南宫派于是消失了。剑仙派消失后没有留下一本被收录进《道藏》的经书,比起道教流派更像一个纯粹的武林门派,也是后世武侠小说的一大灵感来源。

(然后星叔还特别警告江老师有的门派不能提名字,估计应该是和星叔自己或者他讲的故事关系密切的那两三个【或者更多】门派。)

今天全国的正规大型道学院共13所:上海道教学院(东岳庙)、浙江道教学院(台州天台山)、龙虎山道教学院(龙虎山)、南岳坤道院(衡阳南岳衡山)、武当山道教学院(丹江口市武当山)、青城山道教学院(青城山)、广东道教学院(罗浮山)、海峡道教学院(福清市石竹山)、中国道教学院(北京白云观)、陕西道教学院(华阴华山)、河北省道学院(石家庄鹿泉区)。(剩下两所看视频没听到,可能剪视频剪掉了,查百度百科结果只收录了9所,我懒得查官网了【没猜错的话应该归国务院宗教办管】,就先这样吧。)

这篇文字我既略去了视频中一些细节、小门派,也补充了一些额外的知识。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看看视频。

大概就是这样了,我去休息了。

2024年7月10日

补充一点,就是江老师对《一人之下》评价很低,认为作者有些故意歪曲历史、为米道长卖书而服务的主观倾向,比如说习惯性地将后世全真、武当的一些东西张冠李戴到天师府头上,写的好像天师府已经放弃自己正一的理论体系了一样。(江老师本人好像主要学的是上清、灵宝【好像是正一灵宝派阁皂宗?】,经常笑正一自诩正统,不过这件事上还是为正一鸣不平的。以上是我回忆以前看的录播的一段。)

另外江老师经常用“法教”这个词,估计是民间所有研究法术(巫术)的术士、方士、宗教流派(无论是否被正统道教承认)的一个统称。

2024年7月18日

小说相关章节:炼铜的文史哲研究合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