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威烈皇帝、景桓皇帝本纪(1130-1171)

[db:作者] 2025-08-18 08:57 5hhhhh 5320 ℃

1130年,威烈皇帝朝复(Louis Ⅳ,外号铁锤)继位之时,实际上大梁已经走向了变革时刻:在1120年左右大瘟疫消退时,大梁中央就开始了中衰的过程。

在大梁本身的体系里,皇帝需要大量繁衍后代(太祖太宗高祖高宗都有两百多个儿女),而地方上也一直需要安排宗室或者跟群臣许婚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及对提升地方对大梁的认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地方宗室却需要维持大梁体系以作为自身军政力量依靠的情况下,尽可能融入自己治区,因此很多习俗都是按照地方的来,除非分封在新开拓的蛮荒地区(易北河以东)可以在教会影响力身体到之前纳妾,其他时候都是一夫一妻制(或者说教会不会认可),而朝廷本身出于对避免宗室与法兰克本地诸侯勾结组成利益集团,也尽量希望宗室在地区的统治属于有治理和根基但其管治是与地方豪族平行共存的形式,因此也不希望宗室与地方有太多的联合因此也不支持地方搞侍妾制。另一方面来说,皇帝是纯血,又有一大堆纯血后宫和垄断了贵族的顶级女性,他的儿子血统纯度能力和受教育程度都很有保证,但地方宗室就是另一回事了,而地方上需要分封出去的封国实际上直到此时也依然多于皇帝子嗣,因此一般来说他们都会被安排留在朝廷做官或者当闲散宗室。本来前几代人也还好,到了高祖后期确立中华帝制之后则由于官僚系统扩张,首都附近人口密度就有点溢出导致养这些闲人的花销高得已经相当于养数千骑士了。到了大瘟疫之后随着人口大减地方出现不少出缺,不少人就去了地方。朝廷一时三刻也还没有到运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但对地方的掌握因瘟疫导致出现一定的控制力下降。1128年就已经出现了东欧有地方藩镇割据自立的情况,朝廷还没来得及平定。但此时高宗依然有很强对外扩张能力,加上当时在帝国兵力集中在伊比利亚无暇东顾,因此大多数人看来还是问题不大的,而1130年高宗的驾崩也还在接受范围内,虽然1129年太子朝逊意外身亡,但1117年生的威烈帝也已经基本符合继位要求,摄政到他16岁成年应该还是问题不大的,1131年他成功让母亲当上了莱昂女王也是依然显得帝国欣欣向荣。但在这种情况下,皇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就导致了一件事:1132年9月帝国内的斯拉夫多神教徒褪去了伪装,直接大规模集体宣布自己的秘密信仰,这就导致了帝国又爆发了宗教危机。

一方面是天朝传统证明了神权会分走君主的部分权势不利于集权(尤其是考虑欧洲这个局面和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反对集权),另一方面是要驯化基督教(皇权教权斗争的问题前面讲过了),大梁的宗教政策是,皇帝必须要与教权结合来统治甚至搞十字军这种扩张因此皇帝本人必须是基督徒(或者说就是天主教徒,东正在高祖年间就臣服于拉丁教会修复东西分歧了,详见高祖本纪),但大梁本身并不是应该基督教政权,或者说大梁从确立中华帝国制之后就再也没有对异教的排挤。而随着大梁东征,帝国内就有了大量的斯拉夫多神教徒,帝国在当地的官僚,教士和封建主虽然基本都是基督徒,但在使得当地受教化的同时自身也被斯拉夫多神教影响。其中斯拉夫多神教与基督教在社会组织上最主要的两个差别,一个是没有中央教会权威约束,另一个就是可以纳妾。前者摆脱教会的干预,后者把纳妾权拿到手也就实际上的获得了加快整合地方的能力,加上地方控制力下降,以及大梁一直存在的纯血内妻制度使得宗室贵族和教会的不满,大梁皇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再次出现了诸侯叛乱,虽然依然在两年内平定,但可以看出大梁的根基已经动摇。

本来,威烈帝如果随着时间长大,按部就班的稳扎稳打运营,还是可以慢慢磨他们,过一两代随着斯拉夫多神教的瓦解(毕竟被征服宗教)加上瘟疫影响逐渐被盖过,问题还是可以解决了的。但他没有这个机会,1146年10月3日,还在稳健运营的威烈帝被埃及的一个克罗地亚文化的县令(伯爵级)刺杀,享年29。大概直接原因是他参与了叛乱并且被收缴了全部的领地和头衔,是后来在埃及十字军中获得土地的一个亲戚去世,让他来继承了势力当新郡守才再次成为地方行政者,因此怀恨在心加上内部存在的这些一定程度的内鬼协助完成了刺杀。

在威烈帝的诸子中,最有资质的是与皇次子(顺带一说,长子是个近亲缺陷的孩子夭亡了)士实,年十四,侍妾伊芙蕾雅系的士圆所出。他的母亲因患梅毒和涉嫌通奸被威烈帝处决(很可能是内妻们诬陷,加上她患了梅毒威烈帝也不怎么再喜欢她。侍妾位置又有限就处决了。),因此和内妻们关系不和。内妻们向威烈帝施压,希望按照太祖定下的血脉原则,在自身没有大成就的情况下,从高宗子嗣中挑选资质最佳者,于是选中了其同父同母只差一岁的弟弟,在匈牙利当酋长管理部落的显宠继位(反正兄弟两也特别亲),是为景桓帝。而士实则后来封在洛林,成为洛林王氏先祖。

血脉原则

游戏里玩家能自己搞血脉也能入赘别人弄血脉,由于历史性和故事性的原因,我关了入赘婚姻。男性的血脉就只能是父传子(名义上的父子,如果被绿按名义上的爹来算)的形式存在。游戏里虽然不容易到可以创建血脉除了有了一个就不能再有的野心血脉之外其他血脉可以分为三类:因为重大历史成就所得,因教会封圣所得(这个每有一条血脉就封圣概率乘以0.2而其他条件都是有上限,所以越到后面越运气),因多次参与十字军或者参与特殊十字军所得。血脉可以提升其他人对自己和后世子孙的好感(我玩的hip是砍了数据的,没有原版这么超模),稍微加点威望,有部分会有特殊效果,也有微弱战斗力加成。

凡是有开创血脉的历代皇帝,都会获得庙号,并且后世皇帝只能从血脉齐全的找(教会的封圣血脉私生子不能继承所以可以直接开除了私生子继承权)。庙号历史上一开始就是为了褒奖特别重要的君主而存在,它的使用和给前人加庙号也是有政治性,但由于玉玺有灵,这事在大梁是回到的有神圣性的阶段并不滥发。

威烈帝在位太短也没什么历史成就也没被教会封圣,因此无血脉。

(ck2的自然绝嗣率实际上很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历史上很多不重要的贵族子弟,如果没有继承爵位没有太多联姻,子嗣也没有什么名人或者干脆都没人记载这一系历史的,他们在游戏里会被直接删了。不少历史人物游戏里夫妻就两三个儿子但历史上很可能有五六个活到成年的但游戏没做不重要的人物。可以认为游戏里显示的都是世代贵族的后代不包括默默无闻已经沦为平民百姓的。游戏里ai一对夫妻往往就五个孩子生完就很难出第六个(但如果外遇换个人生孩子则依然是正常的生育速度),我们可以认为实际上也是因为不重要的孩子没记载,哪怕天朝都有时候不认滥妾子,所以游戏里绝嗣的名门很常见。太祖子嗣除了太宗就三个儿子的后代存在到封档(1755年)结束,太宗子嗣除了高祖就两个存在到封档。但很巧合的是,被高宗取代的荣衡和威烈帝的这个次子士圆都有大量后人,存在到了封档,只能脑补确实优待了)

当威烈帝都仅仅是太子候补的情况下,景桓帝朝宠(Philippe Ⅱ,外号屠夫)一个父皇去世的时候只有十二,他的先天资质可想而知的是属于跟历代先帝都颇有差距,仅仅是属于同时代无敌的水准(太祖太宗高祖的天资完全是天神一般,实际表现来说太宗高祖的历史成就都堪比汉武康熙,太祖则起码高他们两档属于全知全能型小说男主那种存在。高宗稍微天资差点但表现甚至略高于高祖,威烈帝则不行了)。加上上位方式很大程度来源于内妻的操纵,因此帝国内对他的期待本身不高,但从后世结果来看,景桓帝算是拯救了大梁的一代君主。

首先是宗教和地方控制力上,威烈帝沒能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在景桓帝手上,以时间拖过去等逐步消散的策略成功奏效。(这个真只能被动防守拖,拖下去这些异教徒支撑不住的。并且地方控制力这种东西也是等瘟疫影响消退就恢复了。)然后是地方割据藩镇势力在1161年被完全平定。(细节不谈了,我知道你们没兴趣)

而面对帝国内的危机,景桓帝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大梁的体制本身就是以太祖王玺以军力行政能力和科技建立的帝国,内部是他以下半身创造的海外王氏,围绕在海外王氏身边的汉化贵族和再外一层的地方贵族组成的等级制度。此前所有的集权和汉化与官僚制的推行,是朝廷中央随着根基越发稳固而逐渐深化带来的,或者说并不是集权才导致控制力强而是反过来控制力提升才集权了。而汉化和中华帝国制是因为文化制度上天朝就是存在优势的,因此才完全取代了原本要崛起的西欧封建化后普遍割据的政治局面,也就取代了也是要崛起的西欧本土文化和罗马残余(9世纪法兰克的生活习俗和衣着等等都依然与罗马差异不大),而朝廷本身的推行只能算是这一历史转变的重要推手。而帝国此时出现的危机,就来源于这个等级制度内纯血汉人>混血汉人>汉化洋人>本地诸侯的等级制度失败了,到这一时期,纯血汉人的减少就使得本身中央决策层人才大不如前,混血汉人成了宗室的主力,并且与汉化洋人和本地没汉化的诸侯终于形成集合的利益共同体,开始具备割据势力,而宗室的脱离会使得对地方控制能力下降,一旦割据起来容易导致连锁反应。而官僚制的确立虽然推动集权和汉化,但是很明显跟这个等级社会是矛盾的,如果皇权想提升就必须解决汉胡混合贵族的问题。而很显然在高卢地区这种平原要解决贵族还行,在日耳曼意大利这种适合的就根本行不通,因此景桓帝的想法是逐渐削弱其地方直接影响力而把这些权限转给流官,逐步放弃对包括宗室在内的贵族的政治地位背书,而这些贵族则依然保留土地和势力作为被承认的世家大族,除了宗室有基础生活补贴之外没有额外社会地位,但皇权也禁止治下的暴力冲突让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自由等得到保障。而另一方面来说,由于贵族的时机地位和势力不可被取代,帝国内的流官依然像是东汉到隋唐一样实际上依然从各地方势力中选拔。

在教会问题上,1150年之后教廷摆脱了皇室的控制,皇室垄断教廷的年代结束,教士以支持皇帝集权和逐渐消除血缘构成的等级制度为条件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度(如果皇权教权继续互斗就不好应对这个危局了。)

此外,景桓帝大幅度招募常备军,从数千皇家骑士加强到一万六千多皇家骑士,为后来的禁军改革埋下基础。

对外扩张上,景桓帝基本实现征服北欧,北非深入到了今乍得湖地区(这两个其实都不合理,缩版图缩到只有丹麦和瑞典挪威南部沿海,还有真正的整个突尼斯利比亚地区还行),此外取得了奇里乞亚十字军的胜利,让朝欢统治当地。

1171年,景桓帝因酒后一时争执,与当年自己继位后接替自己成为那片地区酋长的兄弟朝涣决斗,意外惨死。临终前清醒过来,向众人说朕之死非其之过,希望左右赦免这个弟弟,当夜身亡,享年53。他没有任何血脉也因此没有庙号,但天资不佳的情况下他却发挥得比太宗高祖高宗强,完全是唐太宗上位后的那种神君表现。

纯血内妻:

荣馥(2.8.2.2.3.3.1),1086-1144,威烈帝与景桓帝之母,唯一一个嫁给亲儿子的内妻皇后,与二帝无子女。

荣妤(2.8.2.2.2.1.6),1089-1150,与威烈帝有一子

朝紫(2.8.2.2.2.6.4),1104-1161,与威烈帝有一子二女,与景桓帝有一女

朝珍(2.8.2.2.2.1.6.2),1105-1165,与威烈帝有二子四女

朝巧(2.8.2.2.2.7.7),1107-1167,与威烈帝有四子二女,与景桓帝有二子,太子士朗生母

朝欢(2.8.2.2.2.7.5.1),1120-1183,与威烈帝有五子一女,与景桓帝有一子二女

朝蕊(2.8.2.2.2.7.7.1),1120-1175,与威烈帝有三子三女,与景桓帝有二子七女

士芷(2.8.2.2.2.7.7.2),1132-1157,与威烈帝有一子一女,与景桓帝有三子四女

士仪(2.8.2.2.2.7.7.3),1133-1149,与威烈帝有一子,与景桓帝有一子一女

士辛(2.8.2.2.2.1.6.2.3),1143-1168,与景桓帝有一子一女

士润(2.8.2.2.2.7.7.2.1),1146-1196,与景桓帝有二子一女

士贞(2.8.2.2.2.7.7.2.3),1151-1172,与景桓帝有二子

士慧(2.8.2.2.2.7.7.2.4),1154-1167,与景桓帝有一子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朝字辈早亡死得太多,没能成为新时代的中流砥柱,而士字辈在保持之前的高死亡率情况下人还少,可以看出来纯血的内妻要绝后了,1171年能生育只剩下一个还有一年才死的士贞和士润(两人是太子生母的外孙女,所以可以算新君外甥女,另一方面她们父系分别是新君亲姐和堂姐)。而实际上情况还要更差,士慧出生之后就再也没有能生出没有因先天缺陷而夭亡的孩子,倒数第二个是朝欢的幼子,而倒三就是中宗本人。如果对比当年太祖的妾室们跟太祖的女儿也一样回交生的庶女,传到父系的第三代显字辈和母系的第五代(外婆的外婆是太祖妾室。),纯血的内妻们能传到父系第六代和母系第十代已经可以了,但放在1171年,皇室还是希望能造点人再续传奇的。内妻本质上也是帝国的共治者,她们的凋零也使得中央决策能力明显衰弱。

至于内妻们为什么这么多早死,她们中有三个都是死因可疑的,两个(士芷士仪)是被她们同一个姐妹谋杀的,一个是被她们兄弟的妻子谋杀的,加上威烈帝本人也被谋杀可以看出来这段时间宫廷防阴谋的能力明显出问题了。其中一士芷最可惜,25岁在怀第十个孩子,并且她还是能生出没有近亲问题的孩子(或者说,天资够好可以自动消除近亲问题的,所以也可以说她生的孩子质量够高),而士慧13岁死于狂犬病也是无奈。

从谱系上来说,朝巧后宫大多数是她女儿合外孙女支撑,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后宫领袖,也是最后一个能支撑整个后宫的人,甚至朝欢母亲生她的时候难产死了,本身就是朝巧阿姨刚好生了朝蕊在照顾她,然而这还是不她的极限,她1152年45岁高龄生下了太子士朗,作为皇室延续。朝欢朝蕊这两个在我心中也是对食关系,1171年51岁的她们作为太后,尤其是朝蕊还是太子同母姐,应该就是纯粹的皇太后地位,看着后宫衰弱,想来心里颇为难受,但还好彼此在身边可以互相安慰。

小说相关章节:大梁史记全书设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