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大明天下(443—495)同归于尽呗】 - 1,58

[db:作者] 2025-07-26 12:46 5hhhhh 7900 ℃

  戚景通应声领命,于将台上挥舞令旗,校场内三军阵型随之变化,演变成一列列横队,各军步骑分成五部,摆成一个四面向外的空心方阵,中军居中,升起红黑青白黄五色令旗,全军戒备,听取号令。

  一声天鹅号响,三军齐声呐喊,响遏行云。

  先是红色令旗朝前点动,前军军旗随令旗指明方向挥动,各队、哨军旗随之点动,再一声喇叭响起,前军步鼓敲响。

  」咚、咚、咚……「鼓声缓慢平和,」沙沙……「阵中明军踩着鼓点声徐徐前进,每一鼓点前进十步,鼓声停止首队明军立足而定,随之后队越前队而出,超出六七步后同样立足不动,随之再后一队越众而出,每队间隔六七步距离,前队变后队,后队转前队,阵型严整,有条不紊。

  」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丁寿笑问神英。

  神英点头,」缇帅明鉴。「

  丁寿自得一笑,这是两军接战距离尚远,我军从容调度,保存体力的走阵之法。

  战鼓声倏响,鼓声急促,明军变走为跑,踊跃前冲,冲势虽急不乱,各部之间均以后队之兵冲出前队之前而止,作火器施放状,每队之间仍旧间隔六七步远。

  丁寿抚掌笑道:」这便是《书经》所谓「不愆于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丁大人果然文武双全,深谙兵书韬略。「神英赞道。

  」不敢当泾阳如此夸奖,与诸位世代簪缨的将门世家相比,在下不过一个门外汉尔。「丁寿自谦一句,随即指点着校场众军道:」两军相接,各队轮番前冲,左右交替而进,先和为正,后冲为奇,奇复为正,正复为奇,如环之循而不可穷,如圆石之转于千仞之山而不可御,此乃堂堂之阵,整整之旗,兵势如此,足可立于不败之地!「

  两军对垒不是街头群架,严守阵型甚为重要,守住阵脚,临危不惧,非但可以以步当骑,待对方人困马乏时,甚至可以趁机反杀,反过来,即便事前结阵,以逸待劳,若趋前退后阵脚自乱,让敌人有机可乘,几千人被对方十几名骑兵飞龙骑脸,死者近半的战例也不是没有。

  」不想丁大人如此通晓兵机,初时刘公公任用缇帅管操神机营,奴婢还觉此举有欠考虑,如今看来,刘公公果然知人善任。「孙洪一脸钦佩,言出肺腑。

  」惭愧,丁某于演阵之法不过知些皮毛,贻笑方家了。「丁寿微笑谦辞,心中却道:妈的,一个迭阵法说出这么多道道来,还非要和四书五经扯上关系,也不知写兵书的人脑袋里搭错了哪根筋,要不是来之前做了番功课,少不得就要丢人现眼。

  」大金吾何必过谦,营中选军练兵,多由世显操持,营军短短时间振刷一新,戚将军功不可没,论及慧眼识才,缇帅与刘公公可谓一时瑜亮。「神英捋髯笑道。

  」老元戎过誉,丁某愧不敢当。「丁寿连忙推辞,台上几人客套谦让,校场中各军分别在五色五方旗的指引下变幻阵型,往来驰骋。

  日影稍昃,队伍演练已毕,戚景通台前复命。

  」世显辛苦啦。「丁寿喜逐颜开,诚然两军相较,成败因素甚多,排兵走阵只是其中之一,但无论哪朝哪代,任何强军无不是令行禁止,神机营今日表现知号令、明进退,至少已有几分劲旅气象。

  」标下职责所在,不敢称劳。「戚景通一如既往,并无丝毫得色。

  」你的职责尽到了,本官今日大开眼界,也该尽尽自己本分了。「丁寿与众人说笑道。

  按大明教练军士律,大营提督官每月二次赴团营会操,即便歇操之时,仍需十日一赴教场点视,身为管营号头,常操之后还要继续留营操练,丁寿履职以来,一个月总共没露几次面,可谓失职透顶,不过话说回来,让丁二爷将大半年的时间泡在军营中,整日盯着一群大老爷们练块儿,那可比杀了他还难受。

  况且丁寿也有自知之明,虽是读了王越所留的几本兵书,但充其量算个半吊子,对兵事战阵的了解远不如那些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和从小耳濡目染的将门虎子,外行指挥内行,通常都不会出现好的结果,还不如交给专业的来干,当初举荐戚景通入神机营管操,便是看重了他的练兵之能。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丁寿要当甩手掌柜,他费了许多心思图谋神机营,可不是只甘心担着一份虚名,平时不露面,还要在神机营将士心中有好印象,依丁大人朴素的价值观来看,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把银子手把手交到别人手里了。

  神英等人一早在营门前迎候,自然知晓丁寿今日来意,此时面上仍有些不自然,」时候不早,大金吾不妨先用过饭,再做其他处置。「

  」这个……「丁寿犹豫不定。

  」爵爷所言不错,况且将士操演大半日,也到进饭之时,月粮发放,不必急于一时。「孙洪也跟着附和,唯有戚景通一言不发,单等丁寿之意而行。

  丁寿不好当面拂逆众人,点头道:」也好,那便让众军用饭吧,这饭食上可别亏待了他们。「

  神英颔首笑道:」缇帅放心,每名军士大米一升,热酒一斤,五十人分食一牛,断不会短了哪个。「

  丁寿曾在西北犒赏三军,晓得这是犒军常例,当下笑道:」肉不妨多给分上几斤,这酒能省便省吧,别到丁某发饷之时,哪个浑人撒起酒疯来,丁某可下不来台了。「

  众人哈哈大笑,神英道:」缇帅宽心,世显素来治军严厉,没有哪个丘八胆大包天营中闹事,敢捋你丁大人的虎须。「

  」哦?世显,不想你这忠厚人还有此铁腕,快与我细细分说。「

  」缇帅宴上再说不迟,若再迟上一会儿,营内那桌酒菜便该凉了。「神英劝道。

  」那就边走边说。「丁寿属人来疯的性子,此时来了兴致,可就不管许多,与神英、孙洪等招呼一声,就拉着戚景通下了将台。

  神英之子神周一直肃立在神英身后,此时见丁寿远去,忍不住蹙眉抱怨道:」以丁大人的官职,何苦执着逐个给兵卒发饷这等小事,费时费力,自跌身价!「

  」你懂得个屁!「对自家儿子,神英便没那许多顾忌客气,张嘴就爆了粗口,」你是从小锦衣玉食,手头从来没短过银子,自然不晓寻常兵士生活之艰难,养家之辛苦,待你困顿窘促时,有人雪中送炭,将银子交到你手,你能不感恩戴德,尽心报效?「

  」此事虽是繁琐麻烦,但又能耗费几日,几日之间尽收士卒军心,丁大人,静水流深啊!「神英感慨万千。

  」大金吾此举不但可收军心,爵爷当记得我等前任是因何去位的,「孙洪负手望着丁寿远去背影,淡淡道:」面对面将饷银交付军汉,还可避免各级官佐克扣盘剥,一石二鸟,高明啊!「

  」那丁大人要是知道了营内真实情形……「神周担忧地没敢继续说下去。

  神英摇头苦笑,扬着下巴示意丁寿所去方向,」不必我等去说了……「

  ***    ***    ***    ***

  」世显的确练兵有方啊,那些军卒精气神明显比以往强上许多,你怎么做到的?「漫步营内,丁寿随口问道。

  」禀恩帅……「没了旁人在侧,戚景通恢复了以往称呼。

  丁寿挥手打断,」如今你我官职相当,不必再如此称呼。「

  」不管标下居于何官何职,恩帅就是恩帅,救命之恩,景通没齿不忘。「戚景通郑重道。

  见戚景通说得坚决,丁寿也不再强求,只听戚景通道:」说来无他,无非立军纪、明赏罚、甄良莠而已,太祖高皇帝于洪武六年定教练军士律,骑卒必善驰射及枪刀,步兵必善弓弩及火铳,且上至指挥,下至军卒,皆有考成之法,标下依律而行,时加比较而已。「

  」丁某果然没看错你,「丁寿满意点头,随即面色一沉,恨声道:」哼,早有定制?福英那些人却不知照法拣兵练将,一味喝兵血,吃空饷,着实可恶!!「

  」恩帅……「戚景通欲言又止。

  」世显有话但说无妨。「

  」标下请罪。「在丁寿目瞪口呆之中,戚景通撩甲跪倒。

  注:既然写到明军训练了,就多说几句,一家之言,大家将就着看,不感兴趣的直接跳过。

  笔者也是网文读者,经常看到一些小说中所谓」三日一操「、」五日一操「的说法,大都理解为这是古代军队缺乏训练,三天或五天才操练一次,也有网友说是指三天或五天一个训练周期等等,当年本人只是一个吃瓜群众,看这些议论也就是日常消遣,不求甚解,不过自己动笔写大明,就查阅了一些资料,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咱先说第一种看法,这说法也不能说是全错,因为《大明会典》中记载」成化元年,令大营提督官每月二次赴团营会操。每年二月十五日上操、五月十五日止。八月十五日上操、十一月十五日止。歇操之日,仍十日一赴教场点视「,由此看来,明军至少不是天天出操,夏季酷暑和冬季严寒应该属于歇操的日子,可所谓歇操是指训练不如春秋两季频繁,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天训练就都没有了,」正德八年奏准、提督各营、坐营准号头等官、於常操之后、俱令在营操练「,如果兵士不训练,那些官儿操练谁去。况且一些特殊情况,也会改变常例,增加出操频率,」兵部奏盗贼掠近郭,宜令京营官军不拘冬月五日轮操例,时常操练以备调用「(《明武宗实录》),看来因为天气原因,冬月的明军可能才是符合五日出一次操的。

  至于第二种看法,还是《大明会典》:」弘治十七年,定团营操法。每五日之内、二日走阵,三日演习武艺「,」嘉靖六年奏准:该操之时,提督官照常大操三日,坐营官小操二日「,这样看来,似乎符合五日一个训练周期的论点,问题是明军还有每天都训练队列走阵的呀,边军」每五日一大操,一日一小操。大操合一营人马而操之,始之以下营演阵……此则演习战阵之法也……其小操每日操两司人马……大操以立战阵之规,而小操以节军马之劳「(《曾襄愍公复套条议》),京营将士」总协大臣,每月以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合操。其餘二十六日,各营将官,分练各兵「,似乎这种看法也不全对。

  历史在发展,军事技术不断进步,操练体系也同样在不断完善改进,《大明会典》里的教练军士律是覆盖到全国的,明初无论在京还是地方卫所,都要轮班赴京御前试验,」军士中者受赏。不中者亦给钱六百文,为道里费「,至于军官就没这好运气了,手下军卒不达标到一定人数,自指挥使以下住俸降职,甚至面临发配的结局,」在京卫所发广西南宁、柳州守御。在外卫所,北方者发极南烟瘴地方,南方者发迤北极边卫分守御「,就是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都指挥使」所试军士、四分以上不中者,住俸一年。六分以上不中者,都指挥罢职「,在这样严格要求下,各地卫所肯定严抓训练考核,不敢放松。(按:只罚官不罚兵,浓浓的朱元璋风格)

  明中期嘉靖年间军屯败坏,屯兵大量逃亡,失去供养的卫所战兵的战斗力大幅下降,但训练的老底子还在,迭阵法立阵迎敌,倭寇同样占不到便宜,」今卫所之兵,所习者,不过迭阵法。迭阵法者,兵之正者也。今倭人跳梁轻捷,设伏用奇能为不败者,正兵也「,问题倭寇大多是散兵突袭,阵战所谓的拒马等等用不上,江南水网密布,稻田纵横,你想列阵也没处摆去,结果往往就是」欲以正兵应之未有不溃败也「。(《皇明经世文编(徐长谷文集)》)

  所谓名将,就是能够及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唐顺之根据江南地形改良阵法,创立了五个人为单位的鸳鸯伍,戚继光又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十二人为一队的鸳鸯阵应对倭寇,待北上之后,又重新调整编制,配备车营,同时编写兵书,传播自己的练兵之法,当然戚少保认为自己只是总结光大了前人的操练技术,并非创造,明军训练体系得以再次发展进步,并在之后的万历朝鲜战争中大放异彩。

  时间推至明末,此时的大明帝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熟悉明军作战方式的后金兴起,攻城略地,屡战屡胜,但也不是说此时的明军就是一触即溃的花架子,即便全面溃败的萨尔浒之战里也不乏有潘宗颜这样的亮点存在,明军失利后依然能」即退至前夜驻军之壕内,列四方阵,营周围掘壕三层,壕外密布骑兵一层,前列枪炮一排,其马兵后之壕沟外,列三排重枪炮,枪炮手皆下马坐待。其三道壕内,众军皆下马整队以待「(《满文老档》,天命四年三月),算得上有板有眼,颇有可取之处。

  再之后无论是皮岛之战还是崇祯十三年的松锦大战,明军从将领到士兵战场表现和战斗意志也都可圈可点,与清军打得有来有往,互有胜败,清军赢得绝非一帆风顺,尽管清初史料讳败言胜,隐瞒伤亡,但从一些资料和满洲丁口变化中仍可窥一斑。(《崇祯十三年辽东战守明档选》、《满文老档》)

  一场战役的胜败军队训练是重要因素,但一个王朝的灭亡却不能全部归咎于兵事,大明传国二百余年,体制僵化,积重难返,再赶上天灾人祸,朝中忙于党争扯皮,练出再多的精兵良将和新式火器也只是给对手送菜,反观后金政权,既有在小冰河的气候条件下极力拓展生存空间的必要,奠定辽东胜局后已然攻守倒转,统治者尽管在内部争权斗争中手段血腥酷烈,但能快速有效整合一致对外,针对明军战术武器变化及时调整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明亡清兴,有其偶然,但清军能入主中原,马踏江南,也绝非全靠运气。

  其实不光是明军,秦汉唐宋,两千年来中国自有一套军事操练体系,不断积累发展,从没断绝,相比同时期的欧洲,那才叫几乎没有军事操练。」很稀奇,在15世纪末之前,很少有人提到有过这种形式的操练「(Michael Prestwich《剑桥中世纪战争百科全书》),中世纪以来的军事规程中从来没有提到过集体操练这回事,直到15世纪晚期才有,是由勃艮第人开始的,要不是西西里十字弓手的出现,集体操练可能要推迟到11世纪。(Rogers, Soldiers」 Lives, 68–69)直到文艺复兴,欧洲才重新捡起了古希腊的操练制度,纳入常规,于16世纪中期开始推行,并对此「操练的革命」津津乐道。

  说到明末,这是穿越者的重灾区,单穿群穿混合穿,卫星轮船带仓库,单说群穿吧,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有那么一些人,认为一群废柴白领,军事素养来源网上吹水,训练水平仅限在校军训,戴头盔穿着防刺服,拎着棒球棍,踢着正步就能去平推明军,甚至任何一支古代军队,不得不佩服这种想法,也不知这些能人和梁静茹到底有多熟,古人和今人比较,缺的是见识,不是智力,少的是营养,不是体能。

  古代军队中的旗帜金鼓号令,相当繁复,不是简单的归结于击鼓而进,鸣金而退,不同音色的号角声表示不同的命令,士兵还要根据命令及时作出反应,能达到这些的人,智力能差到哪儿去?何况古代还有军法来帮他们加深理解。笔者参加军训时曾看到一位同学,被单拎出列,十几遍下来一个归队的动作都没做明白,最后是逼得教官认命,这位同学如果放在古代军队中,挨一顿棒子炖肉都是轻的,如戚家军那般军法严厉的,直接就是一刀过来,那些只踢了几天正步走个分列式,喊了几声口号的大能们,哪来的自信能跟这种古代军队放对。

  你也可以说我们打的明军都是卫所兵,一帮吃不上饭的农民,面黄肌瘦,体力不行,那可以试试到农田里插几天秧子,或者到工地搬几天砖,看先累趴下的是哪位,而且明军将领也不是傻子,有谁放着战兵不带,非领一群屯田兵出征的,连大明那些监军公公们都知道「役占健卒置于标下」,那些需要临战搏命的指挥千户们,不知道带些真正能打的士兵参加战斗,是嫌自己活得长,急着给对方送人头么!

  再则明军也不是没肉吃,宋代《武经总要》里有驻防时平日额外口粮配付「牛一头食之,五十人可一日」的记载,明代《武备志》可以看出明军是继承了宋朝的军粮配给制,再则吕坤《实政录》里也提到明军每十日得到酒肉各一斤,所以不用替人操心营养不良的事了。

  一句话,封建军队的训练强度和组织能力肯定不能和现代军队媲美,但也不是异想天开的宅男废柴们可以任意蹂躏刷经验的对象。想想连只鸡都没杀过的现代人,开着正步迎面撞上排着整齐队列,整日练习武艺就琢磨怎么用人头立功的古代军人,你说你知道历史进程,你懂函数,你会解微积分,哪怕你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都没屁用,九成九是被对方打出屎来。

  第四百九十一章 揭旧弊众人陈情 护爱子大妃舍身

  「啪」!

  丁寿将记录神机营军士的名册随手丢在桌案上,捏了捏微微酸胀的眉心,抬眼扫视屋内的几位提督营官,苦笑道:「说说吧,我的老几位,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册兵员仅有一万二千有余,其中还包括了三千多的五千下营马军,营军空额比张伟、福英等人在任时犹有过之,面对自己亲手挑拣出来的「梦幻」组合,丁寿有种被人当面打脸的感觉。

  「泾阳,可否为下官解惑?」丁寿对孙洪与戚景通还是放心的,当初既然在豹房工程和漕运上都不伸手,没理由进了神机营就改性子,唯一让他吃不准的便是这位新晋泾阳伯了,莫非神英得陇望蜀,得了伯爵诰劵还不知足,将那二人也拉下了水?

  「禀大人,此事乃标下所为,不干旁人之事。」戚景通诚挚言道。

  神英皓首轻摇,道:「世显莫要为老夫担责,身为统兵总戎,老夫岂能开脱。」

  「当日说好,我等分劳赴功,如今你二位可没有单独撇开咱家的道理。」孙洪拱手,「丁大人,这里也有奴婢一份。」

  「家父实有隐情,请缇帅宽宏。」神周急着为老子辩白。

  「有隐情就说啊,丁某又没有问罪之意,怎么说大家都是营内同僚,总不好独独瞒着我吧!」丁寿捶着掌心,满腹委屈。

  众人相视一眼,神英率先道:「老夫蒙圣上恩典,承丁帅之情,得以出掌神机营,每日诚惶诚恐,深恐枉食俸禄,碌碌无为辜负皇恩,一心想为陛下打造一支雄师劲旅。」

  「蓄威昭德,人主之大权,当今陛下有意振刷兵事,身为奴婢的岂敢不尽心竭力,」孙洪喟然一叹,「可国朝平成既久,兵政日弛,莫说早已荒废占役之三大营,便是京营将士也不乏被杂差所累,终岁不得入操者,此等兵士名为营军,实与田亩市井之夫无异。」

  戚景通接道:「况团营军士缺额,皆是大营壮丁挑选征用,营内余下的多是苟且应役的老弱之军,疲羸不能执兵习艺者甚众,实不堪教练。」

  「这些营内积弊我自知晓,不是前阵子要你们革退老病羸弱兵卒,再和兵部验军官会同点军科道,比照各卫户口文册,细细挑拣年力精壮者入营补额么,」丁寿纳闷问道:「难不成诸位只清除老弱而未勾选补纳新军?还是兵部科道有人刁难?」

  「兵部那里并无人敷衍了事,只是……」神英摇头苦笑,「大金吾有所不知,余丁不足,清军易而选军难呐!」

  「哦?这却奇了,太宗文皇帝迁都之后,为居重驭轻之图,京师置七十二卫所,官军不下三十余万,畿内又置卫所五十余,官军也不下二十余万,如许军卫,难道还选不齐神机营三万余的兵额?」京师治安也是锦衣卫职责所在,丁寿对护卫京畿的卫所布置略知大概。

  「大金吾明鉴,非是老夫卸责推诿,实在另有隐衷,」神英怅然叹道:「兵政废弛久矣,京畿卫所尺籍虽存,而军户逃亡无数,这也是为何帝京宸居所在,如今士卒大减于国初之额的缘故,可怜太宗时赖以震慑四方的数十万雄兵,早已今非昔比啦!」

  「唉,如今之世,吏胥无贿不行,文书到卫,卫吏刁难;文书到司,司吏勒掯,处处须用财打点,方保无事,军士多贫苦之家,度日尚难,安能办此,是以精壮子弟自谋生计,不得收军入操矣。」孙洪摇头慨叹,满是无奈。

  「区区几个胥吏,还敢刁难诸位不成?」丁寿拍案怒喝,奶奶的,真是什么苍蝇臭虫都敢蹦出来恶心二爷,当诏狱里容不下他们么!

  「些许刀笔小吏,我等自有应对处置之法,只是选卒必须精徤,而后可期强兵,可堪选用之兵实不多也。」

  「哦?畿内军户数十万,纵是军户逃亡甚多,难道连不足四万的健卒也拣选不出么?」手下锦衣校尉所带的市井帮闲中就不乏京畿军余子弟,一个个膀大腰圆,脑门发亮,丁寿怎么看这些人也不像是羸弱老病的模样,这些人留在市面上也都是治安隐患,扔进军中回回炉,锤炼一番未尝不是好事。

  「禀大人,年力精壮者易寻,便是先时神机营内,也不乏健壮兵卒,可这些人却不是精兵之选。」戚景通叉手回道。

  「为何?」丁寿剑眉一挑,轻声问道。

  「京师百业汇聚,军余弟男子侄等整日游走市井,沾染许多油滑恶习,便说营内原便多有富实奸滑之徒,京营选军时畏惧营操出征之苦,买求托情,作为不堪员数拣存本营,待逢应役之时又再托词躲闪,终岁安闲无事,此等兵痞畏苦惧难,心口不一,对待上峰阳奉阴违,待有紧急边情调遣,安能望其听号令奋勇以冲虏哉?!」

  「标下以为留这等人在营中终是虚应故事,徒靡粮饷,于兵无益,故而即便高大强健,亦在革除之列,这也是营伍至今未能充实之故。」

  「选军既不能以强健丰伟为凭,那依世显之间,该当如何?」丁寿好奇。

  戚景通方正坚毅的脸庞上顿时泛起几分神采,兴奋道:「标下以为,可称强军者需」勇「、」力「、」捷「、」技「四字齐备。所谓勇者,指其胆、智、手、口;力者,含举、挽、跖;捷之有三,曰超、走、获;技之囊五,远、长、短、奇、骑,共十五条目,能得全部考校通过,必为优选精兵。」

  丁寿眉头微蹙,「可否细细分说?」

  「是。」戚景通躬身应和,「以」捷「言之,」超「有跃起、跳跃之意,昔日甘延寿投石拔距超谕羽林亭楼者,跃也;岳武穆课将士注坡跳壕者,越也。走者,疾行,元人试贵由赤,自河西务趋至御前,三时行一百八十里是也。获者,接取,如庆忌走追奔兽,手接飞鸟之类是也……」

  望着滔滔不绝的戚景通,丁寿瞠目以对,如此选出来的兵士说是百里挑一都不嫌过,这几十万户军余还当真不够他挑的,忙不迭拾起名册重新审视,兴奋地声音发颤道:「这万余将士都是这般选出的?」

  戚景通神情顿时一黯,颓然道:「不敢欺瞒大人,有十之二三能达此些条目,便是标下万幸。」

  不他妈早说,害得二爷空欢喜一场,原来还是曲高和寡啊,丁寿失望地将名册重又丢下。

  见丁寿意兴阑珊,神英捋髯笑道:「大金吾无须心焦,世显选兵之法颇有见地,这万余将士选拔老夫亲眼得见,虽未能全符世显心中所期,但也都是武艺娴熟、遵听号令的本分子弟,稍假时日调教,必是一支雄师劲旅。」

  「爵爷所言不差,《管子》所谓」有此教士三万,以横行天下「,齐桓有节制之兵,秦之锐士不敢当;鄂王五百背嵬之军,兀术巨万不能敌,由是观之,兵必教成而后可以胜敌矣,有戚将军此等将才,选兵精练,何愁不得对垒敢战,出奇制胜之强兵!」孙洪接口附和。

  气可鼓不可泄,这几位都有此雄心壮志,丁寿也没来由泼冷水,再说练兵绝非一蹴而就,揠苗助长的事更干不得,幸得大明朝四海安靖,偶有些盗贼逆举,鞑虏犯边,也无关大局,他有充足时间等待练兵成果,何况听了戚景通一番描述,丁寿对神机营未来也是一片憧憬。

  手指无节奏地敲打着案上名册,丁寿悠悠道:「既然军户不敷使用,何不以募兵补充营伍,非但允许百姓从军,那些逃匿窝藏军户也可随之应募,如此一来,当可解营内备选兵员不足之忧。」

  自英宗正统年间起,军户已然开始大批逃亡,朝廷不得不启用募兵制弥补缺额,募兵的百姓发五两银子的安家费,免其家税粮五石,且额外免除家中两人徭役,军户虽本有应役之责,但被抽选募中亦发安家费三两五钱,在其家原有免税的基础上再额外免除家中一人徭役,大明徭役本按民户丁粮多寡而编排派遣,但底层吏胥与富户勾结,因缘为奸,常将徭役派在下户小民头上,百姓不堪其扰,故而为求免役自愿募兵,丁寿家居宣府,亦常有见闻。

  丁大人自以为得计,正自得意,却见在座几人面面相觑,欲言又止。

  「可是有何不妥?」丁寿问道。

  神英斟酌道:「缇帅此举若在边陲苦寒之地自无不妥,可京师及江南之地,恐难收奇效。」

  「这又为何?」

  「江南民生富庶,田土膏腴,一亩产出已够维持一夫之食,倘若改种桑麻瓜果,那么每亩一年产出换银一二十两,足可供给数口之粮,便是仅有田三五亩的农户百姓,也可保其衣食无忧,缴银代役并非难事。」戚景通任过江南漕运把总,熟知地方风土人情,又道:「纵是无田替人佣耕,一年工银、往来盘缠、农具、柴、酒银及田主供给饮食,诸项终岁合计也有个十三四两。」

  靠,江南当长工的挣这么多,联想自己府中下人月钱,丁二不禁有些脸上发烧。

  「京师人口百万,百业汇聚,尽管工商胥吏等肥润职业悉付外省客民,但本地百姓租赁房产,帮闲佣工,亦可足够糊口果腹,怎会干冒杀身之险,投身兵旅!」孙洪家中世代务农,被选入宫已满十八,对市井中「好男不当兵」的心思拿捏甚准。

  「募得军士虽可免除家人徭役,但不发月粮和行粮,每人每月只得四斗粮食权作口粮,待遇实也算不得丰厚。」神英老于军伍,对募兵详情知之甚深。

  说到底,还不是小日子过得舒服,看不上打生打死的穷当兵的,丁寿撇撇嘴,拍着名册道:「那五千下营为扈卫圣驾出行之用,为何也缺额许多?」

  「马军缺少非是因兵员之故,而是马匹不足。」戚景通凝重面容罕见地浮起几分愠怒。

  「营军怎会缺马,不说战马,哪个把总麾下没个个百八十匹作驮挽之用?」丁寿狐疑问道。

  「正是因为马匹数多,瘦损倒毙之数更甚。」戚景通恨声道,他乃将门出身,久历戎机,深知战马可贵,提及此事痛心疾首。

  「因为何故?」丁寿觉得自己今天就活像个棒槌,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

  神英长叹一声,「都是团营通弊,无非给领失宜,喂养无法,草料不足……」

  丁寿摆手打断,「等等,京城各营勇士每月可支马料豆九斗,外加谷草三十束,怎会草料不足?」

  「大金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户部关领草料,总数大抵如此不错,但马匹又分存操及下场,存操者自四月起至九月终有料无草,下场者自四月至九月草料俱无,唯十月至来年三月,二项之马俱都给料,而所给之草又仅够三个月,营中马匹散与各军,从其自养,马乃官给,又非自家着己之物,养马军士岂肯赔钱自备草料养公家之畜,故而在营之马饥瘦多毙……」

  「荒谬!」丁寿厉声打断神英,嗔目道:「马匹乃朝廷武备大计所关,户部安敢如此!?」

小说相关章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