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碧血剑之日月丽天,19

[db:作者] 2025-07-25 14:23 5hhhhh 3680 ℃

  媺娖开门见山,直述了周后所生为女婴。众人一起皱眉。最好的情况是周后所生为男,顺理成章即位。媺娖作为摄政公主,又是皇帝同父同母的亲姐姐,在皇帝亲政前至少可以执政十几年。现在如果改立藩王,势必要长期陷入朝堂内斗之中。

  这时候何铁手冒出一段话,语惊四座:“有什么好犹豫的。殿下掌控军权,治下国强民富,先后击破流寇建奴。若论功绩威望,当世再没有谁能比殿下更适合称帝啦。”

  王夫之皱眉道:“公主殿下若是男子,这皇位自是非殿下莫属。昔日则天皇帝虽然称帝,但也未能持久呢。”

  费月贞反驳道:“殿下和武后的情况怎能相同?武后是唐太宗妃子,借高宗宠信而上位,变李唐为武周;殿下是先帝亲女,功高盖世,朝野共睹,即位以后我大明血统传承未易,有何不可?”

  顾炎武道:“只怕这些人在背后串联闹事。万一有官员与藩王勾结,也是麻烦。”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在旁边抚掌笑道:“费总督所言极是。到时候谁敢闹事,自有锦衣卫诏狱伺候。”

  这些人都是大都督府嫡系班底,媺娖若能登基,他们自然也能一展抱负。因此大家踊跃建言,考虑如何造势,如何清除异己,如何安排登基大典。

  次日朝会,媺娖先论功行赏,封赐了此次出战有功的将士。之后又根据期间后方众人表现,调整了一些后方卫所的将领官职。这些被调职的官员,都是被锦衣卫发现与藩王来往密切的。

  当日唐王府中迎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打扮成仆役模样,混在王府采买的队伍中从后门溜入。入府之后,小心翼翼地来到唐王卧室。

  唐王连忙上前迎接,致歉道:“委屈郑将军了。”这人回过脸来,正是郑芝龙之弟郑芝逵。他笑道:“无妨,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成大事,这点小屈辱算什么。”

  唐王连连附和恭维,片刻后满脸忧愁道:“那女人回来之后,牢牢把持军权,把那些与我们有联系的武将统统撤裁,这可如何是好?”郑芝逵冷笑道:“这算什么。我刚才从太医院得到消息,周后昨日生了个女儿。那女人今天如此作为,显然是不想遵守先帝遗诏了。”

  唐王闻言大惊,问道:“周后所生为女?”郑芝逵点头道:“消息千真万确。”唐王兴奋地起身在室内走来走去,自言自语道:“周后所生为女,所生为女……”

  郑芝逵打断唐王道:“周后所生为女又如何?我有可靠消息,说坤兴已经准备自立为帝了。”此言一出,唐王如同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惊道:“先帝遗诏已经公告天下,她想违逆不成?”

  郑芝逵冷冷地道:“她当真自立又如何?天下军队尽归她掌握,文武百官也多出自她门下,谁能奈她何?”

  唐王闻言一愣,嚎啕大哭道:“难道我大明两百六十年的天下,就这样交给一个女子?她将来嫁了人,岂不是把朱姓江山双手奉与他人?……太祖爷啊,难道大明江山就这样断送了吗?”

  郑芝逵看他哭了一会,安慰道:“王爷不必担心。本将已经有了对付那女人的办法。只是还要请王爷配合。”

  唐王大喜,连连点头,而后又追问他该如何行事。郑芝逵不慌不忙,说出了一番话语。唐王听得目瞪口呆,最后连呼妙计。两人计议已定,郑芝逵扮作小厮出府不提。

  数日之后,市井间传言四起,都说周后诞下一女,为保大明宗祀,当选藩王为帝。锦衣卫追查谣言源头,发现是桂王府一个家将所说。锦衣卫要去查他从哪里得到周后产女的消息,却发现此人已经失踪。数日后在城外发现尸体,显系灭口。锦衣卫捉了桂王府其他人查问,但却不得要领。

  朝野上下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沸腾。连日来不停有清流言官上疏,询问周后是否产女,要求早立国君,以安社稷。数日后,吏部给事中侯方域的一纸奏折更是掀起轩然大波。他在折中直接恭维媺娖德盖三皇,武迈五帝,理当承天景命,克继大统。

  此折一出,朝野上顿时分出两派。一派是媺娖嫡系,纷纷上表支持;一派是一些清流言官,坚持当立藩王。两派吵成一团,大家似乎也都默认了周后生了个女儿。

  然而数日之后,以唐王为首的众藩王联合上表,请媺娖继承大统。这封劝进表一出,清流们纷纷闭上了嘴巴。朝堂舆论统一起来,一致劝说媺娖即位。

  至于民间舆论,则一边倒地支持媺娖登基。对于百姓来说,无论是谁当皇帝,只要能带给大家富足安定的生活,就是一个好皇帝。媺娖虽然是个女子,但她执掌江南以来,吏治清明,国泰民安,更率师平定了流寇之乱,击败了建奴入侵。而大明的那些藩王鱼肉百姓,大家恨之入骨。相比之下,大家宁愿接受一个英明神武的女帝,也不要残暴无能的昏君。

  事情看起来正向媺娖一系希望的方向上前进。但是这件事的发展却似乎有些脱离了轨迹。首先周后生女的消息意外泄露,接着侯方域并非自己一系,却上表劝进,最后藩王的联合劝进更是出乎意料。但是如果说是某些人的阴谋,这样做除了协助自己称帝之外,对方又能够获得什么好处呢?

  一个月之后,朝野上下舆论统一,一起支持媺娖称帝。群臣三次劝进,劝进表中有言:“……前者公主南征荷夷,扬国威于域外;西败闯献,救黎民于水火。北却建奴,胡人不敢南向而御马;内安社稷,百姓富足安居享升平。威加四海,名慑宇内。……先帝弃国以来,神器空悬,殿下身负社稷之重,黎民之望,宜继皇明统绪。……”

  媺娖辞谢两次,到第三次下诏道:“卿等陈词再三,言辞谆切,足见忠忱。天位至重,诚难久虚。本宫蒙父皇隆恩信重,敢不尽心竭力,勉继大统,振兴大明。”

第五十八章 媺娖履至尊

  崇祯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媺娖在皇极殿登基称帝。前几天才是她的十六岁生日。自这一天起,庞大的帝国就正式被少女掌握手中。

  媺娖身着衮冕,从建极殿经中极殿到皇极殿。费月贞和陶红英二女当先开路,媺娖乘御辇居中,后面则是精选的两百五十六位凰羽卫仪仗兵。沿途凰羽卫女兵银甲长刀,整齐的列在御道两旁。见到媺娖经过,她们一起举刀行礼,欢呼万岁。

  媺娖来到皇极殿,走下御辇,从中径登上九级御座。何铁手和陈圆圆分侍两侧。文武百官分列殿前,一起拜倒,行三跪九叩大礼。媺娖颁下第一道即位诏书,宣布明年为昭武元年,同时犒赏群臣。文武百官再度拜倒谢恩。

  之后是各藩属国使者上殿恭贺。朝鲜、缅甸、安南、琉球诸国皆来朝拜新皇,就连素来不服王化的日本也遣使道贺。日本来使乃是高僧源信,是净土真宗及一向宗本愿寺传人。他受幕府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所托,前来朝拜大明新君,并送上法器为贺。

  源信法师手捧一尊白玉雕成的观音像,慢慢走上殿来。他宝相庄严,布衣芒鞋,脸上神采飞扬,隐隐似有宝光流动,便如明珠宝玉,自然生辉。那尊玉相雕刻得栩栩如生,果然是价值连城的重宝。

  源信走到媺娖面前二十步,下拜行礼道:“贫僧受幕府德川将军所托,恭贺上国皇帝登基盛典,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媺娖抬手道:“大师远来辛苦,平身免礼。”源信再拜起身,手举玉像介绍道:“此宝乃是我本愿寺传承法器……”

  媺娖和群臣正在倾听,那源信忽然凌空跃起,举着玉像向媺娖扑来。媺娖今天穿着登基礼服,倚天剑不在身边。她也不畏惧,施展劈空掌,右手隔空击去。

  源信毫不闪避,将玉像横在胸前格挡。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玉像在两股大力的夹击下碎裂,接着散出一股蓝色的烟雾,雾中夹杂着无数钢针,向媺娖射来。源信自己闻了毒烟,中了数十枚毒针,在空中就已经死得透了。

  媺娖见状,右手衣袖一抄一送,将圆圆送出数米之远。她左手大袖挥出,将毒烟倒卷而回,但那些毒针力道十分强劲,眼看还有几枚突破媺娖袖风,激射而至。

  这时候左侧一道绛影闪过,媺娖怀中一暖,多了一个柔软的身体。接着怀中娇娃身躯一颤,中了数枚毒针。媺娖低头看去,映入眼帘的正是何铁手夹杂幽怨、关心、爱慕的眼神。她咬了咬嘴唇,想要说出点什么,忽然身子一软,不省人事。

  这时候大殿中乱成一团。方才数息之间,源信行刺媺娖,众人都被骇得呆了。源信倒地之后,大家才拥上前来。费月贞和陶红英站在第一排,厉声喊道:“都站在原地不要动,乱跑乱动者,格杀无论。”她俩一面派人去找太医,一面吩咐部下封锁皇城。那几位属国使者见此变故,都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媺娖抱着何铁手,伸手扯开她的衣襟,只见雪白的玉乳和香肩上歪歪斜斜地插着几枚蓝汪汪的毒针,伤处一片乌黑,血液也不流出。幸亏她自幼服用各种辟毒药剂,寻常人等,中此剧毒早就一命呜呼了。媺娖情急之下,伸手拔出毒针,一面急催内力为她护住心脉脏器,一面用嘴吸出她伤口毒血。好在媺娖内力特异,一切剧毒遇之即化。

  数息之后,何铁手伤处流出红色鲜血,人也悠悠醒转。媺娖见她醒来,又是欢喜,又是后怕,责怪道:“你为什么要替我挡针,难道不要命了么?”

  何铁手眼圈一红,看了身边陈圆圆一眼,说道:“你遇刺时为什么不顾自己,先救陈姑娘?”

  陈圆圆听了她的话,黯然低头道:“都是圆圆不好,武功低微,害的陛下几次为我涉险……”

  媺娖握住她的手,以示安慰,转头对何铁手道:“圆圆武功不好,我护着她也是应该的。以我的武功,自保有余,你又何必为我涉险?”

  何铁手闻言气道:“你难道当真不明白我的心意吗?”说着,勉强伸手掩住胸口,就要挣扎下地,嘴里道:“反正我也没人疼爱,你救我作甚,不如让我死了算了。”

  媺娖手臂一紧,牢牢搂住何铁手,柔声宽慰。何铁手趴在媺娖怀中,低声啜泣。好在御座离阶下甚远,下面的人未曾听到上面对答。

  这时候外面大队凰羽卫赶到,将大殿围得水泄不通。她们听说敬爱的公主殿下,不,现在应该称为女皇陛下遇刺,都是又急又怒,连忙跑来护驾。

  片刻后,锦衣卫、军情司和太医院的医师仵作相继赶到。这次行刺,只有何铁手受伤,刺客源信已经身亡。何铁手熟知毒性,知道自己已经无碍。这次刺客所用的,乃是东瀛异种蛇毒,见血封喉,极是歹毒。所幸有媺娖及时施救,不然自己难免毒发身亡。

  媺娖见大殿之上,群臣惶恐。登基典礼上闹出这么一桩刺案,实在是千古未有之事。媺娖一系群臣固然是关怀愤慨,其余众臣也是相互猜疑,不知道谁参与了如此逆案。而墙角的诸属国贺使,更是吓得战战兢兢,生怕女皇震怒之下,殃及自身。

  媺娖返回御座坐下,镇静地传下圣旨,下令锦衣卫拿捕日本使臣随同,追查幕后主使。其余各国使者则护送回理藩院休息。同时神枢军封锁南京,严密盘查往来人员。

  城中百姓本来正在庆祝女皇登基大典,忽然见到大队神枢军出动,封锁九城,都是不明所以。后来传出消息说是倭国使者刺杀女皇未遂,已经伏法。大家震惊之余,也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倭国为何如此丧心病狂,行此大逆。

  消息传到唐王府,唐王和郑芝逵闻言大惊。唐王拉住郑芝逵衣襟,焦急问道:“不是说此番行刺万无一失的么。如今坤兴毫发无伤,要是追查出来你我,到时候该如何是好啊?”

  郑芝逵烦躁的甩开他的手,说道:“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为今之计,只有设法逃回福建,劝说我大哥起兵了。”唐王也只有唯唯遵命。

  两人正在密室商议,忽然有家丁来报,说是锦衣卫将王府团团围住,骆养性亲自带队,要面见唐王。唐王大惊,吓得脚都软了。还是郑芝逵镇定,劝他先去迎接,对付一阵。

  骆养性退朝之后,立即派人去抓日本使团人众。只是那些倭人在锦衣卫拿捕之时,纷纷剖腹自裁。骆养性派人追查日使是谁引见,沿途是谁接待,来京后与谁联络过,终于发现与福建郑家有关。他派人追查郑芝逵寓所,严刑拷打之下,终于知道郑芝逵来到唐王府中。

  骆养性见唐王拖延不出,下令封锁王府,自己带了三百锦衣卫,直接进府拿人。王府众人不敢反抗,都乖乖的蹲在墙角听候发落。骆养性威逼利诱,得到了唐王正和郑芝逵在密室会谈的消息,带人直扑密室。

  唐王还在犹豫,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大队脚步声,接着传来“砰砰”巨响,密室房屋震动,烟尘飘舞。只见墙壁处被铁锤击出数个窟窿,周围数百个锦衣卫手持火枪对着两人,只要稍有异动,必然是乱枪击毙的结果。

  这时队伍中分开一条一人宽的道路,骆养性手持短枪,身穿银甲走出。他走到阵前,勃然作色道:“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勾结倭人行刺陛下!”

  唐王双膝一软,跪倒在地。他见阴谋暴露,忧急之下,指着郑芝逵推卸责任道:“这件事都是他一手策划,小王也是被他裹挟,还请骆指挥使明鉴啊。”说罢,在地上磕头不已。

  郑芝逵鄙夷地看了唐王一眼,挺身向前,笑道:“这件事就是本将一手策划,可恨倭人无能,没取了坤兴的性命!”

  骆养性一挥手道:“拿下!”众兵士正要向前,郑芝逵笑道:“不劳尔等动手,本将自己来。”言罢,忽然从怀中拔出一把短刀,插入自己心脏,倒地而亡。

  这起轰动中原的刺皇案在当夜告破。主犯之一郑芝逵畏罪自杀。唐王被带到诏狱后,略施刑罚,就将刺案内幕合盘托出。郑芝逵策划了此案的全部过程。他吩咐唐王串联诸藩王,一起上表劝进,麻痹媺娖一系。同时联络日本幕府,假借庆贺,刺杀媺娖。事成之后,大明君王只能从诸藩王中选取。郑芝逵则负责说动其兄支持唐王上位。而唐王即位之后,当封郑芝逵为闽浙总督,同时割让琉球给日本幕府,作为回报。

  骆养性得到口供之后,第二日一早就报告媺娖。此案郑芝龙和其余诸藩王都有嫌疑,实在是大明第一逆案。媺娖接到奏折之后,下令将此案交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和刑部尚书顾炎武联合审理,同时下令闽粤总督孙传庭监控郑氏,海军部注意倭人动向。

第五十九章 雪夜遇藏僧

  在御书房中,郑森身穿军装,忐忑不安地跪在媺娖面前。他听说自己的叔父郑芝逵勾结唐王,密谋刺杀女皇一事后,惊怒交集,连忙下令第二舰队原地待命,自己星夜赶回京都请罪。

  在郑森看来,按照大明律,谋刺君王乃是株连九族的重罪。他倒也没有逃亡抗拒的意思,只是感到深负媺娖这么多年知遇信重之恩。

  郑森上岸之后,迎接他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镣铐枷锁。海军部和锦衣卫一起派人,将他礼貌地护送到了京都。郑森来到京都后毫不停留,直奔皇宫请罪。

  媺娖走到郑森面前,伸手将他扶起,笑道:“朕早就下令军中不再行跪拜之礼,只以军礼相见。爱卿怎地忘了?”

  郑森见媺娖亲手相扶,对自己一如既往,毫无忌恨之意,又是感动,又是愧疚,心情激荡之下,忘了君臣之礼,直视媺娖道:“陛下知遇之恩,臣粉身难报。可是家叔做下如此大逆行径……”

  媺娖笑道:“朕相信爱卿与此案并无关联。爱卿这些年出生入死,为我大明立下了赫赫功勋。一人做事一人当,郑芝逵谋逆,却不应该牵扯到爱卿。”

  郑森闻言,感激下拜道:“陛下天恩高厚,微臣虽衔环结草难报!”

  媺娖扶起郑森,凝视他的双眼问道:“若是令尊参与了此次谋逆,你又该当如何处理呢?”

  郑森闻言一愣,眼中闪过挣扎与犹豫。数息之后,他坦然地与媺娖对视,毅然答道:“若父不能为忠臣,则子不能为孝子。”

  一月之后,郑芝龙收到爱子郑森来信,劝他去京都负荆请罪,澄清嫌疑。事实上在得知郑芝逵参与逆案之后,郑芝龙果断将他的部下亲属悉数拿下,送交闽粤总督孙传庭处置。自己也闭门不出,做出待罪之态。现在收到爱子来信,发现媺娖并无株连之意,大喜过望,率领全家北上。

  轰动全国的谋刺女皇案就这样拉下了帷幕。最终郑家只追究了郑芝逵一系,藩王中也只追究了唐王。原本大家都战战兢兢,想起以往本朝的数次大案,哪一次不是杀的人头滚滚。没想到这次如此轻描淡写地结了案。

  骆养性和冯锡范苦谏媺娖,要她借此机会把藩王和地方权贵一网打尽。媺娖坚持不允。她担心大狱一起,在清除异己的同时,也引得人人自危,国家动荡。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基石,建立起来难,破坏起来却容易。强大的君权固然可以铸就昙花一现的强国,但随着开国之君的倒下,一个只有顺民的国家是没有潜力的。

  内部的叛逆虽然伏法,但日本幕府本次参与刺案,却不能不追究。媺娖派人向幕府问罪,要他们交出参与谋逆的罪臣。但德川幕府却置之不理。大明上下开战教训倭奴的呼声越来越高。媺娖也开始着手安排征倭事宜。

  ……

  陕西榆林县,一队骑士正在缓缓而行。这些骑士浑身盔甲凌乱,兵刃上带着不少缺口,身上血迹斑斑,也不知道是自己还是敌人的鲜血。为首者深目高鼻,只剩一只眼睛,但顾盼间仍有凛然之威。

  这队人正是闯军余部。李自成连战连败,身边大将刘宗敏、高一功等相继战死。他所辖城市尽被吴三桂所夺,现在只好带着残部在山沟中和关宁军捉迷藏。但是吴三桂却紧追不舍,更是放出天价悬赏,发动当地百姓协助追捕李自成。

  李自成逃到榆林时,身边只剩下六个人。除了袁承志和温青青夫妇外,余下众将都已战死,此外还有胡、苗、范、田四大护卫跟随。

  这时候天色渐晚,众人发现前方有一个破庙,就打算在破庙休息。众人拴好马匹,四大护卫就去外面寻找柴草。几人前几日路过一处山村时半买半抢,弄了不少食物干粮,一时倒也没有挨饿之虞。

  片刻后朔风大起,竟是下起雪来。破庙中处处漏风,好在众人武功精湛,在堂中点火取暖,也能勉强承受。只是大雪封山,马匹只怕要冻死不少了。

  众人休息不久,忽然听到远方传来踏雪之声。袁承志最先警觉,接着四大护卫也纷纷爬起查看。只见雪地里走来十几个藏僧,为首的藏僧高高瘦瘦,顶门下凹,密宗功夫已经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劲风大雪之际,这些人朝破庙走来,谅是要来歇足。

  那藏僧行到庙前,眼光闪动,已经知道里面有不少人,而且武功还不低。他对身后弟子一挥手,就有一个藏僧出列敲门。

  袁承志起身开门。那位为首的藏僧行礼道:“山中大雪,只好来此借宿,还望没有打扰到各位休息。”袁承志还礼道:“大师客气了,请尽管歇宿便是。”

  众僧进门之后,在角落处生火,众人围着火堆而坐,取出干粮烤食。袁承志留意他们举止,发现那位为首的藏僧武功之高,自己实难望其项背。回想自己平生所见的高手,就连师父穆人清似乎也不是他的对手,大概只有坤兴公主能够与之匹敌。他门下的十三位弟子,武功也在闯王四大护卫之上。

  两伙人各自围火取暖,彼此间也不交谈。正在沉寂之中,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大队骑兵奔跑之声。李自成众人面色微变,纷纷去摸手边兵刃,严加防备。

  只听那群人到破庙外停下坐骑,为首的人吩咐道:“蹄印到此为止,闯贼一定躲在庙中。你们将四周围好了,千万不要让闯贼逃了!”外面兵将大声奉令,将破庙团团围住。

  李自成等知道是冲着自己而来,纷纷拿起兵器,准备作战,殿角的藏僧听到“闯贼”一词,眼中精光闪动。

  这时破庙大门被重重撞开,狂风夹着雪片飞入。一队清兵手持强弓,列阵而入,数十支明晃晃的箭头瞄准李闯一行。那名清将站在阵中道:“闯贼还不速速投降?”

  李自成长身而起,仰天长笑道:“李某今日有死而已,岂能向鞑子投降!”言罢,举起长矛就要杀出。

  袁承志在侧,对四大护卫道:“你们护住闯王。”他拔出金蛇剑,运起轻功,就向清兵扑去。

  那清将下令道:“放箭!”只见数十支长箭向李闯一行人射去。袁承志身形晃动,左遮右拦,将大部分弓箭拦下。后面温青青和四大护卫一起动手,将十几支漏网的羽箭格飞。

  袁承志不等他们射出第二轮箭,施展轻功,瞬息间冲到清军阵前。金蛇剑吞吐开合,数息间就将清兵箭阵杀散。那员清将急忙向后阵逃去。

  这时殿角的藏僧站起身来,一声长啸。众人中只有袁承志内力高强,还能勉强抵抗,其他人都是头晕眼花,立足不稳。那藏僧取出一把紫金降魔杵,攻向袁承志。他的弟子们各持兵刃,向李闯杀去。

  降魔杵还未攻到,袁承志就觉得呼吸一滞,内力运转有些不畅。他勉力举起金蛇剑格挡,只听一声巨响,袁承志口中狂喷鲜血,倒飞而出。

  他甫一落地,就见藏僧如影随形,又是一杵击到。连接三击之后,袁承志再也承受不住,金蛇剑脱手,倒地昏厥。

  这时候四大护卫也被藏僧手下十三弟子击杀,温青青见到袁承志倒地,不顾李自成正被围攻,转身向袁承志扑去。那些清兵恨袁承志杀了他们不少同袍,趁着袁承志昏厥,向他掷出了十几支长矛。青青扑在袁承志身上替他遮挡。但她武功不及,没挡多久,数支长矛突破剑势,将她和袁承志牢牢钉在地上。一对情侣,相拥而亡。

  这时候李闯被十三弟子团团围住。他自知今日无幸,横刀于颈,叹道:“李某纵横一生,没想到今日死在鞑子手下!”长刀划过,颈血飘洒,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那员清将见大势已定,跑到藏僧面前致谢道:“多谢大师出手相助。敢问大师法号,在何处宝刹修行?”藏僧微微一笑道:“贫僧班达西。”

  那武将大惊,连忙下拜道:“多谢国师援手。”

  班达西自昔日盛京败于媺娖之后,耿耿于怀,返回藏边苦修。这几年他武功大进,龙象般若功已经达到第十一层,乃是藏边数百年来的第一高手。后来他又觅得西方精金,打造了一把降魔杵。他雄心勃勃,带了门下十三弟子回返中原,要与媺娖再决高下。

  月后,班达西带着桑结为首的十三弟子来到北京。随着李自成伏诛,山陕河北一地的义军相继被扑灭。多尔衮推行剃发令后,将北方汉人中敢于反抗的义士悉数诛灭,朝野上下,只剩下歌功颂德之声。

  多尔衮听闻坤兴公主在登基大典上遇刺,幸灾乐祸之余,也惋惜她为什么没被刺死。后来听说她草草结案,并没有借机清除异己,心中便有轻视之意。心想坤兴公主虽然治国领军都属一流,但毕竟女人心软。要是自己有此机会,一定宁枉勿纵,将那些敢于自己做对的人统统斩尽杀绝。“大清帝国只需要一个声音”,多尔衮看着殿下的这些奴才们,傲然想道。

第六十章 天火焚江户

  昭武元年三月,江户的樱花已经绽放。幕府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正在厅中作画,旁边侍立着几个身着和服的少女。

  德川家光是继德川家康和德川秀忠以来的第三代幕府将军。自德川家康结束日本战国乱世以来,日本内无战乱、外无强敌,总算进入了安逸平稳的治世。德川家光也有了足够的闲暇来附庸风雅。

  德川家光落下最后一笔,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满意的点了点头。他转身对身后的家臣问道:“诸位,本将军的这幅樱花图如何?”

  身后酒井忠胜等赞道:“将军的画作形神兼备,真是绝妙啊。”

  德川家光笑道:“樱花之美,在于一刹那绽放时的灿烂。我辈武士,就应当像这樱花一样,在短暂的人生中绽放辉煌。”众人纷纷附和恭维。

  酒井忠胜上前,递过一个黄绸包裹的册子道:“启禀大将军,明国向我国递交国书,请大将军过目。”

  德川家光接过国书,看了几眼后大怒,伸手将国书撕得粉碎,往地下一掷。他拍桌大怒道:“明国那个女皇以为自己是谁,竟敢用如此口吻对本将军说话!”众臣匍匐在地,不敢做声。

  德川家光走了两圈,胸中怒火逐渐平息。他转头问道:“明国威胁说要派军讨伐我国,你们怎么看?”

  酒井忠胜上前道:“老臣以为上次阿部君派人协助郑家谋刺明皇,确实是我国理亏。不如随便找两个浪人杀了,交给明国,也好平息明国的怒气。”

  阿部忠秋大怒,冲到酒井忠胜面前道:“酒井,你什么意思!我大日本帝国,难道要向南明屈膝么?你还配叫武士么?”他躬身对德川家光行礼道:“将军大人,如果南明敢来进攻,我一定率军把他们赶下海里喂鱼。三河武士的精神不容亵渎!”

  众人听到“三河武士精神”一词,都傲然地挺起了胸膛。德川家康原名松平元康,故国为三河。在德川家康的祖父和父亲相继英年早逝的困苦时刻,三河武士们忍辱负重30余年,前赴后继,历经三代,终于辅佐成就了德川幕府。其忠义不屈的精神被称为三河魂,为日本人所称道。

  酒井忠胜暗自叹息。他十分关注中国的局势,搜集了大量关于明国的情报。大明的海军和陆军击败了一个个强劲的对手,用敌人的鲜血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幕府三十年来毫无战事,兵备废弛,绝对不是明军的对手。

  德川家光闻言,眯起了双眼,对祖父昔日的功业向往不已。他走到阿部忠秋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阿部君,你的勇气和决心让我欣慰。沿海防务就交给你了。”

  阿部忠秋大喜,下拜行礼。他转身出门时,对酒井忠胜轻蔑的瞥了一眼,洋洋得意地离去。酒井忠胜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告退而出。

  当日本再度挑战了大明的威严后,一支舰队从琉球出发,目标直指江户。率领这支舰队的正是郑森提督。他感激女皇的宽宏大量,请缨伐倭,为郑家赎罪。

  昭武元年五月,大明帝国第二舰队抵达江户川。随着禁海令的贯彻实施,日本除了沿海渔民的一些小船外,已经没有了海军力量。大明帝国的千吨级战列舰昂然直入相模湾,将大炮架在了德川幕府的脖子上。

  期间幕府组织了一些敢死队乘着小舟,带了引火之物,想对第二舰队发动自杀式袭击。但这些纵火船没开多远,都被巨炮送到了海底。作为回报,明军则对近海五公里内的目标进行了炮击。江户川沿海五公里内,被重炮犁了一遍,再无人烟建筑。

  第二舰队的实力深深震撼了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面对大舰巨炮的威胁,德川幕府家臣们分为两派,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以酒井忠胜为首的文官主张与大明议和,以阿部忠秋为首的武士们则一力主战。

  德川家光终究还是接纳了主战派的意见。他虽然知道了明军海军的强大,但对于一个实施海禁的国家,放弃海权也没什么大不了。而明军要想征服日本,必须依靠陆军。他相信明军舰载的几千陆军绝不是江户八万铁骑的对手。

  五月十六日,第二舰队提督郑森接到了日本幕府下达的战书。德川幕府约明军三日后在城外决战。明军慨然应战。

  五月十九日,两军在江户城外的平原上排好阵型,准备决战。幕府军号称八万铁骑,实际上只有不到五万人的兵力,其中骑兵只有八千左右。明军则出动了新编陆军的一个师,师长为前杭州卫指挥使张煌言。此外还有海军的舰炮支援。

小说相关章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