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第28章,仙欲焚心

小说:仙欲焚心 2025-09-12 10:05 5hhhhh 6820 ℃

林晨在完成標記、確立羈絆之後,生活終於逐漸回歸了平常。

他依舊保持着一些小小的習慣,比如隨手撫摸那些陪伴在身邊的小獸。

狼妖與狐妖在親昵之餘,乾脆變回了妖族的原態,毛髮柔順,眼眸澄澈,蹭在林晨膝邊,仿佛真成了家中飼養的寵物。

然而,這種「親近」並非表面看來的簡單溫情,而是深刻觸及了人族與妖族的相處模式。

在人類修士的眼中,能修煉的存在,就被自然而然地視作「同類」。

無論其本質是人,是獸,還是來自更遙遠天地的生靈,一旦踏入了修煉之道,便能直立行走,言語通達,甚至心智與情感都趨同於人。

生殖隔閡在靈能的洗禮下變得模糊,血脈與血脈可以交融,靈根與靈根亦能相契。於是,修煉界裡的人族與妖族,並無天生的鴻溝。

但若是不能修煉,那就完全不同。

林晨曾在坊市中見過,凡是未開靈智的妖獸,與普通的飛禽走獸無異,修士們多半隨意驅趕、宰殺,甚至當作食材或坐騎,毫不憐惜。

這樣的「階級」,不是依據種族,而是依據是否能修行。

林晨回想師門典籍裡的記載:

修真世界的種族繁多,大致可分為六大類。

第一類,自然是人族。

人族繁衍最為興盛,雖然起點平凡,肉身孱弱,但因心智靈巧、善於修道,往往能在資源之下衝破瓶頸,培育出無數大能。歷史長河中,人族宗門林立,傳承廣布,形成了最龐大的修煉群體。

第二類,獸族,後世多稱為「妖族」。

萬物皆有靈。當獸類受到天地靈氣滋養,孕育靈智,便能脫胎換骨,踏上修行之道。妖族起步多依靠血脈天賦,身軀強悍,戰力驚人,但也常因心智稚嫩、族群分散而在大勢中屈居下位。林晨身邊的狼妖與狐妖,便屬此列。

第三類,魔族。

此族多生於陰厄之地,以吞噬、同化為本能,修行道路與人、妖截然不同。他們不講究平衡與和諧,而強調力量的極致,崇尚弱肉強食。修真界的正邪大戰中,魔族一直是最難纏的對手。

第四類,靈族。

這一族往往誕生自天材地寶,或靈泉、或古木、或神石,在機緣下化形成人。靈族體質先天契合大道,修煉起來事半功倍,但族群稀少,每一個都珍稀非常。

第五類,星際荒族。

這類族群源自無垠星空,血脈接近妖獸,卻比妖族更加古老、粗獷。他們多半體型龐大、血脈強橫,行蹤遍布荒域,與修真界往來不多,但一旦現世,往往引發大亂。

第六類,天生靈生。

此類存在最為玄妙。有人說是天地本源的碎片,也有人稱其為大道的投影。他們無父無母,直接孕生於世界本源,天資無可比擬,往往是大劫大運的象徵。

林晨默默在心底重複這些分類,心中升起一絲感慨。

從表面上看,種族壁壘森嚴,但實際上,修真世界裡的規則比世俗單純得多——能修行者即為「同道」,不能修行者則淪為「牲畜」。

這種殘酷卻公平的界限,才是萬族共同遵守的潛規則。

他低頭看着蹭在腿邊的狐妖,對方一雙明亮的眼眸閃爍靈動,已全然不同於凡狐。

若不是親手拂過那毛茸茸的耳朵,誰又能想到這是一名修為不弱的妖修?而換作另一隻普通的狐狸,怕是早已被屠宰當作藥材。

這種矛盾,林晨看得清楚。他甚至隱隱意識到,未來的修真界爭端,或許並非僅止於宗門、勢力之爭,而是整個「種族共存」的問題。

坊間傳聞,有些大宗門早已將妖修納入門牆,視之為弟子,不再區分血脈來源;也有些魔道之徒,專門收割弱小妖獸,用於血煉秘術。修士的態度,才是真正影響萬族命運的關鍵。

林晨長歎一聲,伸手揉了揉狐妖的頭頂。

牠舒服地眯起眼睛,像極了一隻依偎主人的寵物。

在人類修真界流傳已久的「聖體」之說,往往被視作至高無上的天賦象徵。

無論是什麼「玄黃聖體」、「紫極聖體」、「混沌聖體」,抑或「不滅聖體」,每一種名稱,都承載著無數修士的憧憬與敬畏。

然而,這些看似神祕而獨立的體質,本質上卻並非單純屬於某一族群的「專利」。

在修煉界的聖地與古老典籍之中,有過一致的記載與傳承:聖體其實是諸族血脈混融的結果。

各大種族在漫長的歲月中彼此衝突、合作、融合。當血脈與血脈交錯時,偶爾會在後代身上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契合與共鳴。

這種共鳴,不僅是靈根的變化,更是肉身、精神、氣運等多方面的交集。

於是,才會孕育出一種超越尋常、被後世稱為「聖體」的特質。

只是這個真相,並非人人願意承認。

因為在各大主流族群的心目中,「聖體」往往被當作是本族最強證據,甚至是種族榮耀的化身。

在人族的典籍裡,常說某某聖體源於人族血脈,代表人族先天智慧的極致;

妖族則聲稱,有些聖體乃是妖血淬鍊到極致,演化出來的純粹體質;

魔族的說法更為激進,認為情緒、欲望與靈能的極限融合,就是聖體的核心。

靈族則自矜,將聖體視為自身「與天地同調」的極致證明;

星際荒族更簡單,他們相信不死不滅的血脈,就是聖體最直接的展現;

至於天生靈物,很多從未多解釋,因為他們自認本身就是最接近聖體的存在。

這些爭執,造成了修真界一個弔詭的現象:各地聖體的傳說,名稱雖不同,卻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聖地長老們看得透徹。他們明白,這些體質的源頭,往往是跨族繁衍下的奇蹟。

只要血脈足夠契合,靈能在某一代中被完美激發,就會誕生出聖體。

只不過,世俗眾生寧願將其理解為「本族的榮光」,也不願意面對「這是混血之力」的事實。

林晨曾翻閱過古籍,其中明確提到:

人類偏向於悟性與智慧的體質。這使得人族能在修煉道路上靈活突破,尋找新的功法途徑。

妖族擅長於肉身之強橫。他們的聖體,多半體現為驚人的身軀潛能與血脈再生能力。

魔族則是情緒與意志的化身。他們的聖體往往表現為心魔不侵、情感化力,能借怒、借欲化為修為。

靈族因誕生於靈物,自身適應性極高,幾乎任何環境都能快速契合,因而形成「適應性體質」的極致。

星際荒族則近乎不死。他們血脈中蘊含著強韌到極限的生命力,使得「難以死亡」成為其最可怕的特質。

天生靈物則多半與氣運相連。他們的聖體體質,通常會牽動天地大勢,走到哪裡,機緣便跟隨到哪裡。

這六大體質,雖然分屬不同族群,但一旦在後代身上交融,就會產生各種驚人的變化。

有些人族聖體之所以能兼顧力量與悟性,便是因為血脈中混有妖族或者靈族的痕跡;

而某些妖族聖體,能超越單純肉身的強悍,展現出智慧與心志的穩定,那幾乎可以斷定是曾與人族血脈融合的結果。

這種「血脈混合」的現象,在修真界中其實極其普遍。

修士們雖口頭上強調純血,卻常常在實際中追求血脈交流所帶來的潛在突破。

聖體,就是其中最極端的證明。

聖體之所以稀少,正因為這種契合並非簡單的血緣疊加,而是一種近乎天命的偶然。

兩種、甚至三種血脈混合,不一定能產生奇蹟,更多時候反而互相排斥,導致後代體質平庸,甚至連修煉靈根都不穩固。

但當血脈在某一個節點「恰好」合拍,就會爆發出驚人的潛能,這才是聖體的誕生。

林晨在靜坐時常思索:聖體並非某族的專屬榮耀,而是諸族共存、交融的縮影。

這一點,世間修士多不願承認,卻正是大道的真實。

若無無數次的碰撞與混血,又何來今日的聖體傳說?

因此,所謂「聖體」的本質,正是天地血脈的融合,是不同族群之力在某一代後人身上達到的極致平衡。

它既非單純的人族智慧,也非單純的妖族血肉,更非魔族的極端情緒,而是一種超越單一族群的「綜合體質」。

這種真相,或許隱藏在聖地典籍最深處,被少數大能揭示,但卻不會流傳於世俗。因為一旦公開,所有族群的「至高榮耀」都將被動搖。

修士們仍舊喜歡歌頌自家族群的聖體,將其當作象徵,甚至塑造成信仰。

然而,真正了解真相的人,則會悄然將心思放在「如何尋找契合血脈」上,而非固守所謂的純粹。

林晨閉上眼,腦中浮現無數傳說中的聖體名字。他知道,無論名稱多麼響亮,本質都一樣:

那是無數血脈碰撞之後,天地偶然賞賜的奇蹟。

聖體向來是鳳毛麟角的天賜,正因稀罕,才讓無數宗門與世家沉迷於「可複製的捷徑」。

最粗暴的手段,便是血脈純化:把族譜收緊,把外婚剔除,乃至近親交合,以為能把某一代出現過的輝光,固定在血脈深處。

短期看,確實偶爾能誕生驚人的個體——初臨世便氣血如潮、神識渾厚、符骨自鳴,修行起步快得讓旁人眼紅。

然而這樣的「捷徑」多半只有開頭華麗,轉折處卻藏著斷崖。

血脈被無止盡地向內折返,等於把天地留給族群的冗餘與韌性一點點削去,結果往往是根骨單薄、道心脆弱、智慧遲滯,甚至連最基本的情緒調控都出現缺陷。

於是你會看到一種反諷:明明擁有撕山裂海的力量,卻擋不住區區心魔;

明明一身聖體外相,遇到變局就像木偶,最後在大風大浪裡被最先淘汰。

聖地典籍對此有過嚴謹的統計與辨析。記錄裡把這類靠純化維持的聖體,分為「偽聖」「殘聖」兩型:

偽聖者,外觀近似、初勢驚人,實則靈韻不全;

殘聖者,確有某一向的極致天賦,譬如肉身堅固到堪比仙金,或悟性在短期內暴漲,但其他維度嚴重塌陷,常見的問題包括:

壽元曲線不穩、氣海早裂、情志易偏、對環境與法則的適應力近乎為零。

更可怕的是,這些短板往往會在突破關鍵層次時一股腦爆發,讓修行之路變成絕路。

有人在金丹成形之刻神識潰散,有人於元嬰凝塑之際血脈自噬,亦有人明明到手的大道機緣,卻因腦海一念固執硬生生錯過。

林晨在聖地藏經閣讀到一段極冷靜的結論:世間真正可長可久的聖體,無一不是在足夠長的時間裡,與外血反覆交流後的「穩態產物」。

它們之所以強,不是因為單一血統被無限濃縮,而是因為多種天賦在漫長混融中彼此補短,最後在某一代達到平衡。

這種平衡像是一張被反覆調音的弦,音色溫潤、張力適中,能承載更高的樂章。

反之,純化與近親像把弦一味越擰越緊,前半段聲音確實嘹亮,最終卻只剩「啪」的一聲斷裂。

世俗裡也有赤裸的例子可佐證。某北地大族為了延續「玄骨聖體」,三代內同姓聯姻,確實生出兩位力拔山嶺的子弟:

年少即能徒手搏龍,十六歲破入金丹。但其一在二十歲後精神遲鈍,對複雜法陣一竅不通;

其二道心極端,喜怒無常,一次閉關被自生的憤念反噬,當場身死。

族譜上的繁花在三十年內凋落殆盡。

反倒是他們旁支的一支,早早外遷,與南荒的靈族、海上的荒族通婚,歷經四五代之後,出現了一位「玄骨·木靈·海荒」三系兼具的後人,悟性、肉身、氣運三者並重,成長雖不如「純化品」那般暴烈,卻穩步上行。

聖地長老們並不避諱把冷酷的數據擺給門內世家看:近親繁衍能「抽中彩頭」的概率,遠低於外血融入帶來的整體提升;

即便抽中,多半也活不長、走不遠。

那些真正歷久不衰的大家族,反而是「既保存稀缺血脈,又擁抱變化」的類型——他們用嚴謹族學測序與道脈推演守住根,並透過廣泛的門牆交流、遠支通親、外海留學、跨域同盟去引入新因子。

當聖體血脈在族群內得到良性稀釋,再以精準的配對去促成「相位共振」,聖體才會以一種不那麼耀眼、卻更穩妥的方式再臨。

更深一層的原因,關乎「聖體的內涵」本就多維。

人族之聖偏悟性,妖族之聖偏肉身,魔族之聖偏情志,靈族之聖偏適應,荒族之聖偏生命韌性,天生靈物之聖偏氣運牽引。

若把一個維度拉滿而無視其餘,等於把圓變成尖錐,確能刺穿一點,卻無法承載廣闊的大道。

外血的引入,像是在圓周上補點,使之逐步回復為圓,雖慢,但每一步都在增添穩態與容錯。

純化則相反,像是把圓越拉越尖,最後在某個壓力點崩毀。

也因此,聖地對外發布的育脈準則,向來強調「三分守、七分調」:守,守的是核心血脈不散;調,調的是與外血的節律與配比。

典籍裡列舉了許多看似不起眼、實則關鍵的細節:以靈族柔性去撫平魔族情志的鋒芒;

以人族悟性去駕馭荒族生命力的狂暴;

以妖族肉身去承接天生靈物所牽動的氣運反噬。這些配伍遠比「同宗同支」來得複雜,也更像一門真正的學問。

林晨合上古卷,心知這樣的道理傳出去,終究會得罪一批以「純正」自豪的門戶。

但大道不在情緒裡,在規律裡。血脈如水,水不流則腐;修行如舟,舟不修則漏。

凡事講求均衡與通達,才有資格談「長生」。若只圖一時的爆發,便把族群推向狹窄的懸崖,那樣的輝煌,也不過是焰火——燦爛一瞬,灰燼滿地。

小说相关章节:仙欲焚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