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自愿之树”,1

小说: 2025-09-09 12:06 5hhhhh 6990 ℃

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将我所喜欢的文章中,死亡的自愿程度做出区分的尝试。我借用某神秘学体系的模型,将我所偏爱的文章中元素中自愿的含量从不同程度由低到高的概括。

我将这个示意图成为“自愿之树”,用来描述在我的定义中,通往最高浓度的自愿文章的路径,以及如何从低度的自愿,到达那一点的方式。

再次先指出所谓自愿的程度是我个人的偏好,是我将我自己的偏爱具象化的一种体现。不同的人对自愿的定义不同,我只是出于乐趣,将我的个人定义分享出来。

基于原本的概念,这课”自愿之树”同样由10个质点与22条路径组成,但是额外包括一个隐藏质点,与7条与隐藏质点相连的路。

自愿之树的十个质点分别是:

I, 理念

II, 痴求

III, 期待

IV, 殉情

V, 义务

VI, 自决

VII, 顺从

VIII,虚无

IX, 死亡

X, 受刑

以及隐藏质点 认知。

[uploadedimage:21335977]

请觉得有趣的人听我从低到高说起(都说了这是篇趣味介绍文了)。

X,受刑:此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接受了由他人完成的处刑之意,为抛开了意外与自然死亡后,最常见的死亡类型。这一阶层位于自愿之树的最低阶段,亦是与自愿的程度最远的阶段。这是与另一条可能的“弱自愿之树/被迫之树”相连的质点,也是一篇文章从被迫文转向自愿文之前的敲门砖。可能对于某一篇多少能含有自愿元素的文来说,其余大多数残酷内容都停留在了这一阶段,因此这一阶段变成了大部分18G文所共通兼有的内容。但是也恰恰是因为这一定义的单纯,这一质点会受到其他质点的影响,让文章的自愿程度向上提升。因此我将单纯的“受刑”这一概念置于整颗树的底端。

IX,死亡:此非单纯代指死亡本身,而是指的“不可复生之死”的概念。或者可以解释为“并非可以死而复生”。从反例的角度,当一篇文章的角色可以在死后反复复活而没有代价,文章的自愿程度变会大幅度的降低。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死亡将失去其珍贵与独一无二的特质,沦为与睡觉和喝水无异的日常。这是文章的自愿度得以提升需要跨越的第一个质点,也是我能接受一篇18G向文章的基础。我曾经通过许多的机会抱怨过不死系文章中将死亡变得儿戏会让我读起来索然无味的那种感想,而我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文《直播处刑挑战》的创作动机亦根植于此。

VIII,虚无:这一质点泛泛的指一切角色基于虚无主义,抑郁情绪,空虚等负面情感而死的文章。停留在这一质点的文章中,角色往往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被半推半就的走向死亡。她们失去了生的动机,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往往伴随着压抑的绝望与痛苦或者内心的空虚,在找不到自己活着的价值,失去了求生欲的她们,无奈的选择了去死或被杀。对我而言,这一质点的文章虽然从逻辑上确实是自愿文,但是文章内容压抑而胃痛,因此我对此的喜欢程度并不高。

VII,顺从:这一质点指文章中的角色面对的到来的死亡,以平常心的顺从态度接受了自己的结局的文章。在这一质点中的文章,角色可能对于死亡本身还抱有这一丝无奈的情绪,但是她们放下了本能而生的痛苦与不甘,在死前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至少在最后一刻与自己的结局达成了和解。与上一质点最大的不同,是停留在这一质点的文章中,最后的气氛的压抑程度明显的下降,能感受到角色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带着一丝坦然迎来了结局。

死亡,虚无与顺从构成了最低层级的三角,我愿将其称为“常识三角”,大部分选择比照现实人物逻辑完成的文章中,依旧可以被我归为自愿文的作品,多数停留在了这一阶段。

VI,自决:这一质点并非单纯是指“通过自杀行为结束生命”,而是文中角色“饱含着对死的决心死去”的决意的心。与上一质点的最大的不同是在这一质点以后,角色开始在可选的选项中主动的走向死亡的结局 。而这一质点亦为整颗自愿之树的核心,在我看来,对于死亡本身抱有决心是一篇文章的自愿程度骤增的最大关键,因此这一质点连接着受刑以外的全部其余质点,象征着文章中角色的心态质的飞跃。也是一篇文章能向着最高浓度的自愿迈进的必经之路。

V,义务:这一质点并非是指任何由外在环境所赋予于文中角色的死亡义务,而往往是指文章角色认为自己抱有某种本不必要的义务,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文章。文章中角色往往将某种事物放在了比死亡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了比如事业,抱负等目的,主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例如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场必定死亡的实验中的受验品,注意此质点中的角色并非是为了找寻某种死掉的借口,而是真的将该义务作为了自己死亡的理由。因此这也使这样的文章的自愿程度停留在了自愿之树的中游。

IV,殉情:这一质点所指的“情”可以不单指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亦可是指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是友情,亲情,爱情,甚至是主奴之情,亦或者四者之间的混合。已经达到这一质点的自愿文,并非存在角色于悲痛中所做的冲动自杀之举,而是在某种轻松的气氛中,为了配合所爱之人的愿望,而主动选择的死亡。而为了与更上层的质点区分,此时的角色更多是为了满足所爱之人的愿望,亦或是认同了所爱之人的理想,而并非自身是理想与愿望的发起者。

我将中层阶级的自决,义务,殉情三个质点所组成三角称为“觉悟三角”,其中质点V 义务与质点IV 殉情之间的不同之处更多是指角色动机从某种理性向着感性的方向变化,停留在这一阶段的自愿文章多是“校园处刑”,“和风切腹文”,“殉情殉主”等类型,整体而言,文中角色对死亡的抗拒心在这一阶段大幅度的降低了。

在质点IV与质点III之间,存在着作为道路连接两者的隐藏质点,我将其称作“认知”:这一隐藏质点代表着对死亡的认知的变化,标志着文章角色对于死亡的看法已与一般常人有了根本程度的不同。文章的角色若是在对于死亡的认知发生了合理的转变,无疑如同跨越了自愿之树的深渊,推动文章向着最高等级的自愿程度迈进。认知变化的角色,不再以常识来审视死亡的价值,而将死亡视为一种巨大的诱惑或美好的目标,不仅不再选择逃避这一结局,而是主动寻找实现这一结局的机会。为寻求自己的死亡拥有了巨大的动力,而更高的程度下,可能她将比读者更为期待着自己的死亡。

III,期待:这一质点的概念十分单纯,即为对自身死亡结局的期待之心。跨越了深渊之后的文章中的角色,对死亡的抗拒已经降低到了很低层次的水平,而最后的一丝丝常识让其只是期待着自己的死亡,而尚未更加主动的付诸行动,且同时角色可能至少在表面层面上,努力维持着自己的正常人形象,不希望自己内心的变态欲望过早的暴露给文中的她人,因此,这是所谓“理智尚存的质点”。

II,痴求:这一质点往往代表着“痴女”文的内核,在这一质点中的角色,对死亡的渴望已然不再掩饰。文章角色可能随时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死亡机会,并毫不犹豫的实施。与V阶段不同的是,推动角色死亡的理由不再是其他身外之物的理由,而是回到了“想去死”这件单纯的目的上。处在这一质点的自愿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直接被称为“痴女文”,因为其痴女的浓度,即使是我,多少读起来都会觉得稍有腻味,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犹不及。

I,理念:理论存在的最高质点,其文中角色将不仅自身疯狂的追求死亡,还会尝试将这份疯狂带给文章的其他存在,用自身的行动力感染他人,成为某种宗教首领的存在:出于自己的价值观残杀他人,抑或带领其他人一起自愿而快乐的去死。在这一质点,角色想要去死的原因不再空洞,而可能是一个可爱的思想家,内心更为复杂而完整,似是角色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终答案。一种可能,是角色带着某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将散播死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志愿,同时压抑着期待着自己面临最终的那一刻,坚定的实现着自己的计划。她一边可能爱着她人的死亡,一边担心着自己是否能稳定的迈向死亡的结局,一边寻找着在那之前能满足自己的食粮,而她也终有一天将笑着面对自己的结局。而另一种可能。是角色在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或处境之后,即使依旧怀抱着“不想死”的愿望,依旧选择了将死亡带给她人的同时,不惜折磨自己主动死去来实现自己所认同的价值的路。在这种角色的影响下,即使文章的其他部分充斥着被迫的因子,主角闪耀的自愿光辉依旧会吸引我持续的阅读下去。

我将最上方的期待,痴求,理念三个质点所构成的三角称为“超越三角”,停留在这三个质点的文章是我所认为自愿程度最高的作品,虽然不是每一个质点所对应的文章都是我所热爱的菜,但是无疑这些文章的自愿程度之高,当之无愧。而从X到I的路径,便是一部系列文章逐渐向着高浓度自愿提升的“自愿之路”。

顺便一说,之所以连接11个质点的路径有29条,一方面是因为在大部分的中低阶层质点的文章中,都可以通过角色认知的质变迈向自愿文的最高浓度阶段,且认知这一隐藏质点亦将从自决通往理念的道路一分为二。另一方面是这是29条路理论上可以对应我在白九系列中提到的29张塔罗牌,包括22张托特塔罗于额外6张韦特塔罗,以及一张小丑牌,不过理论上那些托特系塔罗牌是额外的才对就是了(笑)。

小说相关章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